历史上最神秘的中国食物,藏了多少秘密
创始人
2025-10-08 20:46:34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锋时间 (ID:hardcorereadingclub),编辑:L,作者:洞照


“民以食为天。”古代帝王亦离不开“饮食”二字。


1976年,苑洪琪从南开大学毕业,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宫廷文化、宫廷生活与宫廷文物的研究。在研究宫廷文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很多精美的餐具,开始对“皇帝用这么好的餐具吃什么”产生好奇。


为了研究紫禁城内的饮食与文化,苑洪琪查阅了大量史料,尤以《御茶膳房》和《内务府遗产》看得最多。史料之中,《膳底档》详细记录了皇帝的每日膳单、用料、摆设、餐具等。早年间故宫档案整理不全,她便用手抄记录,从1978年一直坚持到2002年。


在苑洪琪笔下,紫禁城饮食逐渐精致化的脉络跃然纸上,与大量古方食谱一道编织出时而颠覆民间想象、时而印证传说故事的网络,构成了《故宫宴》一书的原稿。2021年1月,该书正式出版,曾经神秘的紫禁城饮食终于走出历史的帷幕,来到大众面前。


书中还记载了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的一则晚膳膳单,其中不乏椒醋鹅这样的水乡特色菜肴。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帝王饮食渐渐受到北方饮食文化影响,开始出现花卷、馒头、面饼等面食,肉菜的做法也变得多样化。


苑洪琪指出:“明代皇帝的饮食习惯确实遵循汉族的传统和江南的特色,因为他们最初的都城在南京。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带来的大臣和家属都是江南人,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南北融合的。”


与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皇帝在饮食上的差异是由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民族传统造成的。


“清代皇室发源于东北,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养成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清代皇帝一日只吃两餐。早膳多在早上六七点开始,有时也会推迟到早上8点。晚膳多在中午12点至午后2点。两次正餐之后,如果饿了就各加一顿小吃。晚上还要喝一点酒。”


苑洪琪说,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因为满族人生活在东北地区,一年中大约有8个月是冬天或者深秋天气,热食和酒利于让他们保持体温。而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在气候上与东北差异明显,许多满族传统和生活习惯不再适合新的环境,他们不得不作出改变。


“他们在东北的时候经常吃高油脂的东西,比如野味。”苑洪琪举例道,“但是入关以后不行了,北京的气候不允许,所以那时候长疮的人特别多,中医就建议他们清淡饮食。”不过,清朝初期的宫廷宴席礼仪仍呈现出以满族为先的显著特点。“像在大宴的时候,以前所有官员座次都是满族第一、汉族第二。即使满族官员的品级不高,他们的座次也要排在汉族官员前面。”


因此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清朝宫廷饮食的满汉融合过程是被动的,他们还没有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汉族文化。直到乾隆继位,清朝宫廷才开始主动进行满汉融合,向悠久的汉族文明学习。


苑洪琪解读道:“到了乾隆时期,入关将近100年了,民族心理慢慢发生变化。清朝宫廷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汉文化,一是尊重汉族官员,二是尊重汉族的生活习惯,这两点是特别明显的。像大宴的时候,有满席也有汉席,满汉官员坐在一起吃。其次,康熙、乾隆都曾六次下江南,江南文化人多。他们去(江南),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怀柔政策。”


另外,康熙还开启了清朝皇帝东巡、西巡、南巡的传统,促使清朝宫廷最终形成了由三种地方风味及菜系组成的御膳体系:首先,沿袭明代东北厨师的做法;其次,将满族传统的食品,以及皇帝在南巡、东巡、西巡中接触到的当地饮食习惯带入宫中。


苑洪琪在研究中发现,康熙是个节俭的皇帝。“《庭训格言》中记载了康熙关于饮食的看法,有一句是‘慎起居,节饮食’。他觉得那时候国家还很困难,虽然不打仗了,但是生活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在这一阶段,他自己吃得很简单。”


上了年纪后,康熙吃得更加清淡,且不再吃夜食。他教育子女珍惜粮食、少饮酒,尤其是白酒——“因为酒是粮食的精华。有的地方百姓还没有吃上饭,却把粮食拿去酿酒。这是不对的,帝王之家要做表率”。


康熙在饮食上的养生意识还体现在他有喝葡萄酒的习惯。苑洪琪介绍道:“他有一段时间睡不好觉,因为皇储立了废、废了立,这令他大伤脑筋,也带来了特别大的精神压力。当时外国传教士将好多西方文化带进宫,其中有葡萄酒,就建议他尝一尝。他尝了觉得不错,就开始喝葡萄酒了。除了传教士带来的外国葡萄酒,他还喝长白山产的一种野葡萄酒。”


在康乾盛世中起承前启后作用的雍正,或许因为其在位时间较短,苑洪琪并未在史料中找到太多有关其饮食的记载。但是,作为启动《庭训格言》整理工作的皇帝,他教导皇子们要向康熙学习,节俭吃穿用度。


通过故宫现存的酒具珍藏,倒是能对雍正的饮酒爱好窥探一二。苑洪琪告诉《新周刊》,故宫馆藏酒具大多标记了制作年份,多数帝王没有自己的御用酒壶,但打上“雍正御用”烙印的酒壶多达190多只。另外,他在王府时常喝一种名为“龟龄酒”的药酒,这一习惯延续至其继位后。


乾隆年间,清代宫廷的诸多制度正式确立,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随着经济繁荣、人口增多,宫廷的外界交流日益密切,玉米、红薯、进口蔬菜等食材开始进入紫禁城。在这个大融合的时期,宫廷里也形成了更加包容的风气。


“这是公开的秘密,”苑洪琪笑着举例,“宫里每天要吃祭祖肉,就是水煮白肉,没有任何滋味。前往祭祖仪式前,大臣们偷偷在口袋里揣一块浸了酱油或者盐的棉纸。吃祭祖肉时,大家把肉切成薄片,然后在纸上蹭一下再吃。皇帝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说明生活在变化了,而且变得更好了。”


除此之外,清朝在饮食层面的礼制还有很多,譬如“荐新”。“每年都有12次荐新,就是把当季最好的食材先拿到太庙给祖宗‘吃’。比如大白菜下来了必须要荐新,不荐新,皇帝的餐桌上就不能出现大白菜,因为他觉得祖先还没‘吃’,他就不能吃。”


主编《故宫藏毯图典》时,苑洪琪发现,在宫廷大宴时,从赴宴者的穿着到宴席的环境、装饰、餐具、桌椅等,所有事物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地毯也是其中一个要素。“有的毯子是(宫廷)平时不舍得铺的,到了大宴才铺。”


依苑洪琪看,正是这些繁复的礼仪制度,构成了紫禁城饮食文化中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的元素,而不是像民间传说中,称宫里的人每天都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同一道菜由御厨做出来能比普通人家做的好吃千万倍。


“一个御膳房内有300多名厨师,一人专做一道菜。今天点不到这道菜,厨师就可以不做菜了,点了才开始做菜。好多人说自己的菜是宫廷菜,但是别的我不说,就说他们的摆盘,切的这个(食物)形状就不像。虽然我没吃过宫廷菜,但是宫廷里所有的事情都和现在不一样。做任何事情不计工本,这个咱现在办不到。”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在清朝,宫里的饭香总免不了溢出殿堂、穿过步道,飘散到宫门之外,大宴的盛景也并非不能宣传和探讨的深宫秘密。于是,宫廷饮食的一些礼制、御膳的一些名称流入了民间。


同样地,宫廷对民间也有好奇,皇帝也会嘴馋老百姓吃的东西。以乾隆为例,他听说北京老百姓爱喝豆汁,就派人从民间请了一位老师傅到宫里为他现做。


宫廷与民间对饮食的双向影响,在日后北京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苑洪琪在研究中了解到,具体的宫廷食品其实没有留下来,“从膳单和文人的笔记,还有当时传膳的一些程序来看,很难说现在哪些菜式是传统的宫廷美食”。


而且,对于宫廷菜的品质,皇帝说好就是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很多原材料的制作方法已经不一样了,所以苑洪琪认为“老味道是很难复原的”。


在传统文化受到年轻人关注和欢迎的当下,出现了一些打着“宫廷饮食”和“复原御膳”旗号的餐饮商家。苑洪琪认为,这些以此为噱头的食品都过于花哨,中间环节过多,可能会不卫生。她认为,如果要给这类产品打上文旅标签,有三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菜要精致;第二,摆盘要符合传统;第三,要保证干净卫生。”


另外,一些产品的命名、营销等有悖事实,这令她颇为担忧。“我觉得关注历史不是说让你非得上哪去学几年,但你得大致知道。另外要注意正面宣传,不要丑化帝王这类历史人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庆出游带火“摄影神器”,从买... 万万想不到,在今年的国庆假期,比各大旅游目的地更火的是拍摄这些景点的“摄影神器们”。天猫数据显示,普...
59.24万人次!栾川旅游“双... 2025年“十一”“中秋”双节假期期间,阴雨天气未能阻挡游客热情,栾川全县上下以全面的准备、精彩的活...
山城金秋桂香浓 快来鸿恩寺公园... 活动现场。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10月8日上午10时,在漫山桂花馥郁的芬芳中,由江北区城市管理局、江...
我在美国修了一次车,10年爬藤... 最近诺贝尔奖出炉,昨天诺贝尔物理学奖加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成为最大赢家,美国...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BsA...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抗体圈) 摘要:提到抗癌药,大家可能听过 “精准导弹”——抗体药物偶联物(A...
餐饮出海不是“降维打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 (ID:hongcan18),作者:龙杰(印度尼西亚中国商会总会旅游饭店...
算力“黑马”36.9亿元大单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作者:每经记者这个长假,海南华铁(603...
历史上最神秘的中国食物,藏了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锋时间 (ID:hardcorereadingclub),编辑:L,作者:洞照...
为什么我们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矮... 你有没有发现,年长的亲人似乎比年轻时矮了一些?其实,这并不是你的错觉。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