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黄瓦上,圆润的雨滴如珠似玉般滚滚落下,将沉寂的紫禁城映衬得更为寂寥,也使得景仁宫外那声声哀鸣更为震耳。
一位身着粗布褐衣但面容姣好的女子冒雨在景仁宫外奔走求救,她将双手狠狠拍在景仁宫布满金色门钉的宫门上,嘴里不停喊着:“皇后娘娘,皇后娘娘,臣妾瓜尔佳氏求见皇后娘娘!”可不知是雨声太大还是宫门太深,景仁宫内始终无人回应,奔跑的女子最终死在了暴雨中。
年轻人在故宫演绎《甄嬛传》中瓜尔佳氏宫门跪求皇后名场面。(图/社交媒体截图)
这是电视剧《甄嬛传》中的经典场景之一,也是当下不少游客游览故宫时必选的“情景打卡”项目。在网上,随手搜索“甄嬛传”“故宫”这两个关联词条,就能看到无数网友倾情演绎的《甄嬛传》剧情片段——不仅有瓜尔佳氏雨中求救,还有甄嬛长街受辱、皇后被罚螽斯门前思过等经典场景。
当影视剧中的情景走入现实,原本庄严肃穆的故宫俨然成为剧迷的“主题影城”,因而有人如是形容:“中国人有自己的‘嬛球影城’。”以《甄嬛传》为主题的故宫之旅,也成了游客打开故宫的另一种方式。
每一处,都有了更为真实的故事感
如果你在游览故宫时突然看到有人神情怆然地跪在宫门外,在她左右各站立一人,其中一人大声呵斥“翠果,给我打烂她的嘴”——别害怕,这是游客正在还原《甄嬛传》中的名场面“甄嬛长街受辱”。
故宫游客还原《甄嬛传》中名场面“甄嬛长街受辱”。(图/社交媒体截图)
2011年,《甄嬛传》开播。这部由流潋紫、王小平担任编剧,郑晓龙担任导演,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担任主演的大型清宫剧自此开始了开挂的14年。时至今日,网络上解析剧中人物性格、行为、家世以及剧情混剪等内容的视频依然层出不穷,网友不仅将《甄嬛传》称为“下饭神剧”,还赐名“好梦搭档”,更有人不远千里地奔赴故宫,寻找剧中场景的发生地,并极力还原剧中的名场面。
代表着历史知识、建筑美学与皇权象征的故宫,由此从一座庄严肃穆的博物馆,蜕变成一个充满情感纠葛与剧情记忆的沉浸式“主题影城”——“嬛球影城”。人们对故宫的认识,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过去,在《甄嬛传》爆火之前,人们对故宫的认知多来自教科书:这里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人们游览参观故宫时,也多是按照已知的历史知识去探索、验证。
因为很少与故宫产生深刻联结,所以当人们沿着中轴线缓步前行时,看到的往往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以及建筑里透露出的历史厚重感,却很少看到建筑背后的故事。
如今,人们在游览故宫时,除了关注这些古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开始按图索骥般寻找影视剧中的人物曾在此生活过的痕迹——即使人们都心知肚明,剧情纯属虚构。
当昔日曾在剧中看过无数遍的宫殿出现在眼前时,游客不可避免地开始关注“这里可能发生过什么”,然后想起曾在这座宫墙内生活过的人。
原本活在教科书里的建筑,由此有了更为具体的存在感和更为真实的故事感:养心殿不再仅仅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也是多位宫廷人物命运发生转折的舞台;景仁宫不再仅仅是后妃的居所,也是其拉拢人心、密谋策划的地方;就连御花园里的菊花,也曾是如沈眉庄一般的后宫佳人的心爱之花。
这种由故事带来的真实感,改变了游客拍照打卡的选择。过去,游客多在大殿前拍摄标准纪念照;现在,更多人会选择在偏殿的廊下、花园的角落甚至一扇普通的宫门前,拍摄具有剧情意味的照片。
年轻人会在景仁宫门前竖起三根手指发誓,因为这里曾是瓜尔佳氏指证甄嬛有私情的地方;会在翊坤宫拿着酸黄瓜大快朵颐,因为华妃曾双眼含泪,在寝殿内控诉“人人都能生,为什么就本宫生不了”;会在红墙下抬起头颅仰望天空并微微扬起嘴角,因为安陵容在宫斗失败后,在此神情释然地说道“这样好的阳光,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通过模仿剧中人物,游客已不再是简单地记录“我来过这里”,而是尝试跟情景融合,告诉别人“我曾置身于这个故事中”。
融情于景,年轻人在明清宫苑前还原《甄嬛传》中秀女觐见场景。(图/社交媒体截图)
故宫的每一条石子路、每一处假山、每一个亭子,都因此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独属于剧迷,一套现成的“体验剧本”
《甄嬛传》热播之前,以紫禁城为背景创作的影视剧并不少见,比如家喻户晓的《还珠格格》以及《一代妖后》《末代皇帝》等。但只有《甄嬛传》将故宫彻底“嬛化”,使之成为剧迷的“主题影城”。
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剧方来看,《甄嬛传》从服饰、礼仪到台词、道具,都在极力营造一种“拟真性”,这使得观众在反复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更加确信故宫和剧中人物的关联。不仅如此,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十分鲜活立体,这使得观众更容易与他们共情。当游客经过剧中甄嬛走过的御花园、华妃住过的翊坤宫以及安陵容住过的延禧宫时,不免会想起这些人物的命运。
《甄嬛传》这部剧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图/豆瓣)
正像郑晓龙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的那样,《甄嬛传》作为一部古装情感大戏,是用来反映残酷的封建社会的,它具有批判色彩,也对当代社会具有警示作用。
但同时,故宫“嬛化”的原因也很简单。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旅游不再仅仅是“看风景”,也是一种追求沉浸式体验的文化消费。传统的“拍照打卡式”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年轻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
《甄嬛传》恰好为游览故宫提供了一套现成的“体验剧本”。在社交媒体上,“来故宫打卡只干一件事——重温《甄嬛传》”成为无数剧迷的选择。人们除了可以按照剧情发展来设计游览路线,在特定场景回忆对应情节、模仿剧中人物的行为举止,还可以自由发挥,弥补剧中人物的悲情结局所带来的遗憾。
人们在社交平台上晒出雨中在故宫奔跑、指天发誓以及下跪挨巴掌等场景打卡,在收获大量关注和点赞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集聚了更多剧迷,独属于剧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毫无疑问会催生新的分享。
《甄嬛传》电视剧豆瓣短评下网友发表议论,最高点赞量达1.1万,引发广泛共鸣。(图/豆瓣)
这种基于共同记忆而集聚的体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相熟感。素不相识的游客因为对同一部影视剧的热爱,可以在故宫里瞬间打开话匣子,交流观剧心得,分享打卡经验;也可以在别人沉浸式体验剧情时,自发加入化身为“NPC”。这种即时建立的“同好情谊”,让旅游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温暖。
正如网友“一下子”分享的那般:“好朋友的默契是在景仁宫前一起变身‘祺贵人’,告发熹贵妃。”
可以说,经过14年的传播和讨论,《甄嬛传》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电视剧范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和社交货币。
而当人们按照剧情游览故宫时,讨论剧情必然成为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毕竟对多数人来说,要讲解历史书中的故宫不仅需要有庞大的知识储备量,还需要有极佳的表达能力;而分享剧情只需讲一段台词、一个词语,甚至只是做一个表情,同行好友立即就能会意。
再没有比这更简单易懂的了。
化身为“列文虎克”,接近历史真实
有趣的是,《甄嬛传》作为一部虚构作品,剧中难免存在穿帮和错误之处,比如剧中曾出现摄像头、充气城堡、矿泉水瓶等现代物品,且妃嫔穿戴的服饰等也被专业人士指出存在错漏之处。甚至著名的“熹妃回宫”名场面,后来也被专业人士质疑人物的服饰不对。
剧中,女主角甄嬛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变故后,从凌云峰回宫,身份也从带发修行的废妃摇身一变,成为备受宠爱的熹妃。
当她身着黑底金纹的朝褂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瞬间就让人感受到其强大的气场,朝褂上的仙鹤似乎从那时起成了活物,预示女主角的崛起与腾飞。
但事实上,在等级森严的清朝宫廷,不同品阶的官员有不同的官服,而甄嬛作为皇帝的妃子,所穿朝褂的样式却不符合规制。不仅如此,迎接甄嬛回宫时,雍正虽然身穿朝服,却没有搭配披领,这也不符合清代的宫廷礼仪制度。
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错漏,观众纷纷化身为“列文虎克”(注:网络流行语,现用于形容对细节观察入微的网友),并调侃郑晓龙在看到这些内容后,会禁不住“狂怒”:“这么多年了,你们怎么还不愿意放过《甄嬛传》!”
对剧方来说,这种求真式的观看可能是苛刻的;但对个人来说,这种吹毛求疵式的观剧体验,却成为学习历史、接近真实的有效途径。
那些喜爱电视剧的观众,可能会因为喜欢某个角色,而去了解其历史原型;会因为对某个剧情感兴趣,而去探究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可能会因为对剧中礼仪制度的好奇,而去购买相关书籍。虽然人们有时可能会混淆剧情与史实,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由此被激发。
负责为游客讲解的故宫工作人员也在这种需求下,改变了以往严肃正经的科普方式。他们会在讲解中帮助游客区分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艺术创作,这样既能满足游客对剧情的兴趣,又能科普准确的历史知识。
游客由此得知,紫禁城内的妃嫔在历史上只有姓氏而无名字,即便尊贵如甄嬛,其原型在被后世提及时也只能称为“钮祜禄氏”(甄嬛父亲甄远道的原型为清朝官员钮祜禄·凌柱);在选秀时,秀女们也不能抬头直视天威。
就连故宫官方也在巨大的流量下,开始借助《甄嬛传》的热度,着力提升故宫的影响力。比如北京卫视曾邀请蔡少芬和陈建斌参与录制节目,一句熟悉的“本宫回来了”,瞬间让人再次感受到皇后的威仪。
这种借影视剧讲解历史知识的做法,不是对历史的轻视,而是对历史的活化。它让年轻一代愿意走进历史,用心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当游客在翊坤宫前为华妃的命运唏嘘、在御花园里想象甄嬛的脚步时,他们实际上正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故宫从一座庄严的博物馆,变成了一个充满故事感和人情味的地方,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邢亚琪,编辑: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