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作者:Y博的科普园,题图来自:AI生成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给了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大概是由于该奖是在与疾病过度相关的免疫学领域,而且也在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方向的研究中扮演关键角色,不少人对该奖成果的应用充满期待。
不过,网络上的热度往往跑得比科学还快。一些文章宣称“未来XX病有望被治愈”,甚至有人蹭热点声称某维生素影响调节性T细胞,能起到XX作用。
对此,该泼的冷水还是要泼的,到目前为止,基于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上市药品数量是:0。
一个都没有。
尽管有些靶向或利用调节性T细胞的药物、疗法在临床试验阶段,预计的上市时间也会是好几年后——能否成功也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获奖者之一,坂口志文获奖消息公布后,在日本大阪大学新闻发布会上的小插曲。日本首相在发布会中间打电话祝贺,其中问到研究什么时候能治好癌症,坂口志文的回答是可能20年后,自己那会儿还在不在都不确定。
坂口志文与另一位获奖者Ransdell都创建了将调节性T细胞用于疾病治疗的生物技术公司。但是这些公司与调节性T细胞相关的产品都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两家公司以细胞治疗为主,最近的一个趋势,除了CAR-T外,其它细胞治疗的前途并不被看好。即便是CAR-T,也很难说处于扩张状态。
除了一些药企尝试进军体内CAR-T这一个分支方向,别的细胞治疗基本都在退出。比如日本药企武田10月1日宣布终止细胞治疗的投入。
不能说调节性T细胞的细胞治疗一定没戏,但至少目前看来,有戏的概率并不高。
而在另一方面,颇有意思的是,过去30年,无论是肿瘤还是自身免疫,治疗都有了巨大飞跃,很多还来自免疫学研究,可这些又和调节性T细胞没有关系。
像肿瘤免疫治疗,两个经典突破:免疫检查位点抑制剂(PD-1/PD-L1单抗,CTLA-4单抗)以及CAR-T细胞治疗,它们的出现都和调节性T细胞无关。
自身免疫疾病领域,过去20多年最大的突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特定炎症因子的生物制剂(抗体为主),比如成为多种自免疾病治疗支柱的TNF抗体,近年来彻底改变银屑病治疗的IL-17抗体。另一类是JAK激酶抑制剂,也是抑制炎症因子,不过处于相关信号通路的下游,有靶向一个JAK,抑制多个炎症因子相关反应的潜力。
它们都不是基于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说这些并不是贬低Treg研究的意义。相反,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是免疫学的重大突破,它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免疫系统内的“刹车机制”。
免疫平衡的维持靠的不只是进攻,还有克制,而调节性T细胞就是一种关键的克制机制。
但这不代表它就一定能用于治疗疾病。
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它的实用前景,比如:
单独改变调节性T细胞,可能不足以改善复杂疾病的病程;
改动调节性T细胞的“安全冗余”可能很小,稍一过度就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限制成药前景;
又或者是成药方式的限制,比如细胞治疗本身可能因制造成本高、可控性差,体内无法长期维持,影响调节性T细胞的应用。
从一项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往往要经过漫长的探索。尽管距离坂口志文发现调节性T细胞已过去30年,但或许如他所言,真的用它治病,还需20年。
科学离治愈,有很长一段路;而忽悠离治愈,总是非常近。
参考资料: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25/press-releas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作者:Y博的科普园
下一篇:国庆不出游的年轻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