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 锋
正在镇江博物馆举办的“淮上风物留翰墨——淮安馆藏明清书画展”人气很热。展品明代夏昶《墨竹图》等8件书画展品引人注目。这批文物来自同一次考古发掘——1982年4月底,考古工作者在大运河边的淮安闸口村发掘了明代王镇墓,发现珍贵字画25件,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一次性出土字画最多的考古发掘。
王镇墓紧邻大运河边,当地水网密布,纸质和绢质的字画为何能埋在地下将近500年没有腐烂呢?
1982年4月底,在当时的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县城东郊的闸口村,淮安县博物馆发现了一座明代浇浆墓,墓穴内有两具棺木,分葬一男一女。男尸保存状况较好,其左右两腋下,竟放置着25幅画作,保存得较为完好,部分作品“墨色如新”。
墓志显示,这位男性墓主名叫王镇,生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卒于弘治乙卯年(1495)。他来自一个富裕家庭。可能是因为定居在大运河边的缘故,王镇的父亲和叔叔凭借水运便利做生意赚了钱,整个家族非常殷实。王镇平生最大爱好就是收藏书画,“古今图画墨迹最为心所钟爱,终日披览玩赏”,他收藏字画犹如品尝美味,为了得到心仪字画,往往“不计价值”。生前痴迷于字画收藏,死后王镇索性“带着”喜欢的收藏品下葬。
古人在墓葬中陪葬字画其实并不算特别罕见,但由于绢本画和纸本画深埋地下,受土壤和地下水等因素影响,往往难以保存。因此,在墓葬考古中发现绢本画和纸本画,在考古界是极为稀罕的奇事。闸口明墓之前,这样的发现只出现过四五次。
王镇墓中这些字画为何能保存完好呢?专家介绍,这得益于该墓采用了石灰与糯米汁浇浆结构。浇浆墓外有厚厚的一层“胶浆”,有效地隔绝了地下水,有较好的封闭与恒温功能,能较完整地保存墓主尸骨和随葬品(如丝织品、漆器、木器、字画等不易保存的文物)。浇浆墓流行于明清时期,在江苏较常见,比如泰州就多次发现过明代浇浆墓,墓中女尸没有腐烂,陪葬服饰也完好保存。
经徐邦达等著名书画鉴定家鉴定,这25件书画作品中,除两件为后人托名的作品外,其余均为真迹,包括夏昶、马轼、李在、谢环、何澄、夏芷、李政、陈录等明代前期著名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些画家传世作品极少,或者名字仅见于史籍记载,并没有画迹传世。王镇墓出土的书画填补了画史的空缺,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鉴定为真迹的23件作品都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次在镇江博物馆展出的是明代佚名《松屋读书图》、夏昶《墨竹图》、李在《米氏云山图》、殷善《钟馗图》、徐良《太白骑鲸图》等8件。其中不乏珍品,比如明初画家夏昶画的竹子,竹枝清峻,运笔清劲,在当时就有“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称。
那么,一生中几乎没有离开过淮安,也没有做过官的王镇,怎么能收藏到这25件精彩的书画作品呢?专家推测,这可能和他居住于大运河边有关。明初,随着漕运发展,大运河日益繁荣,淮安成为最重要的运河码头之一,商贾往来,带来了包括书画在内的各种文化商品的流通,为王镇的收藏带来了很多便利,更为500年后大运河边一次性出土25件珍贵书画的惊世考古发现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