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来都来了!”,这就成为了曾经国庆期间无数游人自我安慰的理由以及酒店肆无忌惮涨价的契机!然而在整顿职场之后的00后,再次给国庆期间的酒店上了一课!什么叫做“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国庆黄金周本应是全民共享假日福祉的时刻,然而今年的国庆却出现了一幅令人震惊的景象在热门景区周边,游客支起帐篷,席地而眠,旅行彻底放飞自我回归本源。这一现象并非源于露营风尚的流行,而是对节假日期间酒店价格非理性暴涨的强势一课。
据多地游客反馈,国庆期间多个旅游热点城市的住宿价格普遍飙升。平日售价三百至五百元的经济型酒店,节日期间动辄涨至千元以上;部分海景房、景观房更是突破三千元大关,涨幅达日常价格的五倍甚至更高。在供需短期失衡的背景下,部分民宿与酒店借机“趁节打劫”,最关键的是这种情况成为了一种“联盟”,让游客无从选择!只能用“来都来了”安慰自己,不了这次的00后给出正解!“骑着自行车去酒吧,该省的省该花的花”,你涨价不是么!我不住了!
“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句俗语在当下旅游市场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部分民宿与酒店经营者将节假日视为“年度收割期”,在全年多数时间客源稀少的情况下,寄望于黄金周实现全年利润的“一次性回本”。于是,价格翻倍、临时加价、捆绑消费等手段层出不穷,俨然将游客视为“一次性提款机”。
这种“宰客式”经营,虽能带来短期收益,却严重透支旅游目的地的声誉与游客信任。当游客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帐篷过夜”的经历,配以“被酒店逼到露宿”的控诉时,受损的不仅是个别商家的形象,更是整个城市的旅游品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的是口碑积累与重复消费,而非一次性的“割韭菜”。
面对价格乱象,游客维权之路却异常艰难。尽管部分游客向12315平台、旅游监管部门或预订平台投诉,但往往得到“价格属市场调节范畴,未明码标价不构成违法”的回复。现行《价格法》虽禁止价格欺诈与哄抬物价,但对节假日正常价格波动缺乏明确界定,导致监管存在灰色地带。
更令人愤慨的是,部分酒店面对质疑态度傲慢。有游客反映,提出价格过高希望协商时,酒店工作人员竟回应“爱住不住,不住外面多的是人想住”。此类言论虽显失态,却反映出在监管缺位、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部分商家的有恃无恐。如今这种情况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在大环境下行的一种强势掠夺,据有关调查表明,酒店行业平均每月盈利不超6700元,然而新酒店却陆陆续续的开起来!这样反常态的背后势必是一种恶性收割!
帐篷不应成为节假日的“标配住宿”。当游客被迫以露宿换取旅行权利时,我们应反思:旅游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是欣赏风景,还是被价格绑架的疲惫奔波?唯有打破“短期暴利”思维,强化监管与服务,才能让旅游业回归以人为本的正轨,让每一次出行,真正成为值得珍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