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海拔4700米的四川甘孜党岭卓雍措湖垭口,风声呼啸中夹杂着一声微弱的呼救。一名20岁的女游客林女士脸色青紫,倒在碎石坡上,高原反应与失温正迅速吞噬她的意识。几名路过的驴友发现她时,她已无法站立,只能发出断断续续的呻吟。这场牵动无数网友的高山救援接力,就此拉开序幕。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驴友陆先生和他的徒弟小唐。两人在下撤途中遇到一名年轻男子,对方匆匆指向身后:“我队友好像高反了,帮忙照看一下。”说完便继续上行。陆先生后来回忆:“那女子距我五六十米,状态极差,喝水后全吐了。她队友消失在山路尽头,再没回头。” 小唐,这个16岁的高中生,用肩膀撑起林女士一步步挪动。途中,女孩曾模糊地念叨:“爬过雪山……谢谢……”但很快陷入昏迷。
信号中断的死亡地带成了救援的最大阻碍。陆师傅冲到卓雍措湖边寻找网络,拨通110后,丹巴县公安局丹东派出所副所长仁真东周带着民警和政府工作人员火速上山。在缺氧环境中,他们轮流背着林女士穿越陡峭流石坡,汗水浸透警服。与此同时,另一支队伍中的两名上海医生用急救毯包裹住林女士,现场进行心肺复苏。
山下,林女士的母亲吴女士接到陌生电话时,手机几乎从掌心滑落。“女儿脑水肿,可能成植物人……”她瘫坐在医院走廊长椅上,反复念叨:“她刚卫校毕业,说去玩几天而已啊!” 华西医院ICU的病历记录触目惊心:高原性水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疝——这些术语背后,是一个女孩与死神的拉锯战。
更令人揪心的是事件中的“罗生门”。网友爆料林女士参加的是“全女徒步团”,但陆师傅坚决否认:“我亲眼见到她的男队友!” 吴女士试图联系女儿的三名同行者,对方仅一人现身送还身份证,其余两人直接回家。当被问及“是否遭搭子抛弃”,这位母亲声音颤抖:“我先救女儿,再说责任……”
反思这场悲剧,必须正视高海拔徒步的残酷法则。林女士曾自诩“有户外经验”,但党岭的4700米海拔对未经系统适应者极为致命。搜救队员坦言:“不少年轻人迷信‘说走就走的旅行’,连血氧仪都不带。” 而“旅游搭子”的松散组织模式更暗藏危机——临时组队缺乏互助约束,一旦遇险,责任归属模糊不清。
但黑暗中仍有光。16岁的小唐扶着林女士走过最险峻的一公里时,不断和她说话防止其昏睡;丹巴民警在零下低温中磨破手套仍不肯放下担架;上海医生跪地急救直到救援队抵达……这些陌生人的体温汇聚成真正的“生命通道”。
如今,林女士的轻松筹页面挤满祝福,但医疗费与未知的第二次手术像山压在家人肩上。吴女士红着眼圈重复:“感谢那些名字都来不及问的好心人……” 而党岭的山风依旧呼啸,仿佛在追问:下一个被困的会是谁?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悲剧,才能换来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