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 2025 年格陵兰旅游业的数据,有点让人纳闷:靠着新增的美洲直飞航线和地缘热度,国际客流量同比涨了 16%,按理说该是皆大欢喜,可不少美国游客回来却吐槽糟心。
本来是冲着重现峡湾、冰川去的,结果变成住没地、回不去,有的甚至在机场打地铺,这到底是咋回事?
可能有人会说,小众地方不都这样?其实还真不是。格陵兰的问题,本质是没平衡好流量 和承接力。很多原始风貌好的目的地,都容易犯一个错:只看见游客来能带来红利,却没提前准备好接住这些人。
我总觉得,旅游开发不是把人引来就完了,得先想明白能不能让游客安心玩、顺利回,不然再独特的风景,也留不住回头客,更撑不起口碑。
那格陵兰具体难在哪?先说先天条件,它是极地岛屿,气候本来就不稳定。今年努克机场就老因为狂风、浓雾停航,飞机能降下来却飞不出去,这就很麻烦。
更关键的是,当地城市之间连公路都没有,一旦一个地方酒店满了,想换个地方住都没辙,住宿直接变成抢不到就没了 的局面,完全是零和博弈。
但先天限制不是借口,后天准备不足才更让人无奈。八月的安检危机 就很典型,丹麦政府查出来努克机场安检人员培训没达标,直接把所有国际航班都停了。
要知道,努克全城酒店房间还不到 600 间,航班一停,抢房就跟打仗 似的。美国游客巴勃・帕鲁丘里一家刚要去看鲸鱼,就被告知返程航班取消,为了住上房间拼尽全力;联合航空更无奈,只能把一架正往格陵兰飞的航班折返回去,就怕更多人来添滞留麻烦。
还有更离谱的,八月初游客安东尼・古列尔莫在努克机场准备返程,发现安检柜台空无一人,民间都传安检员去捕猎驯鹿了。后来官方辟谣说,是安检流程慢加上人太多,但这混乱早把游客的好感败光了。
相对幸运的是山姆・尼亚夫妇,没被滞留,却在酒店碰到一群滞留者,大家互相提醒飞哥本哈根的航班根本没机会坐。尼亚说得实在:风景再好,也不想为这遭露宿机场的罪。
面对这么多投诉,格陵兰总算开始反思了。旅游局承认当地正处于发展阵痛期,还搞了句新宣传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其实就是希望游客多包容。
他们也说,格陵兰有别人比不了的优势,比如能直接喝溪水、和冰山同游,周围连个人都没有,但这些比起住没地、回不去,实在不够看。
光反思没用,得有实际行动。格陵兰航空CEO 雅各布・尼特尔・索伦森说,现在只能把会议室改成地铺,包船让游客住船舱,新酒店还在规划;联合航空的航线主管帕特里克・奎尔也苦笑,今年飞格陵兰全靠见招拆招,遇到飓风级大风,还得靠当地员工调飞机朝向避险。
未来格陵兰该怎么走?我觉得关键是平衡:既要保住极地的原始劲儿,别搞成奥兰多那样的商业化景区,又得慢慢把基础设施补起来,优化机场流程、多弄点住宿、搞个应对极端天气的方案。
而咱们旅行者也得想明白,别盲目跟风网红地。想去格陵兰,就得接受它的不完美,可能喝溪水、住机场、遇航班取消,但也能收获热门景区没有的安静和震撼。
毕竟旅行不是打卡交差,能在不完美里找到独特体验,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