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谢惠茜
广州农商行近日公告称,拟约8折转让合计约189.28亿元的债权资产。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广州农商行连续3年转让百亿资产,合计转让资产金额超过450亿元。也是今年10月以来,第二家大手笔“甩卖”不良资产的银行。
广州农商行已连续三年“甩卖”资产
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广州农商行这笔信贷资产的本金金额约为149.78亿元、相应利息金额合计约38.97亿元、代垫司法费用金额合计约0.51亿元、违约金合计约0.02亿元,金额合计约为189.28亿元,初步预计将以不低于122亿元的价格出售。
广州农商行在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将有效提升本行风险抵御能力,提高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同时优化本行业务结构和资产质量,为实现整体稳定经营及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该行还表示,将于近期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寻求股东同意上述交易事项。
结合此前公告,自2023年以来,广州农商行已连续3年“甩卖”百亿资产。早在2023年12月,广州农商行曾出售类型为对公贷款及金融投资类资产,债权总额约145.92亿元,转让代价为94.67亿元;2024年12月,广州农商行又以99.93亿元代价向广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转让一笔债权总额为145.92亿元的信贷资产包。截至目前,广州农商行累计转让债权资产已超过450亿元。
此外,广州农商银行在2025年还发布了5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涉及债权金额合计11.85亿元,借款人共2903户,其中,2025年第3期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为6253.24万元,起始价为227.35万元,相当于未偿本息总额的0.36折。
虽然一直在“甩卖”不良资产,但广州农商行的不良率和逾期贷款依然在不断攀升。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合计142.19亿元,不良率1.98%,较去年末上升0.3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达510.9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90.2亿元。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州农商行实现营收80.4亿元,同比增长9.4%;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减少11.2%。在同期总资产破万亿的四家农商行中,广州农商行净利润增速垫底,且唯一出现负增长,净资产收益率不足其余三家农商行一半。
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差强人意
无独有偶的是,进入10月份以来,不仅是广州农商行一家大手笔抛售不良资产。10月10日晚间,渤海银行也发布公告称,拟公开挂牌转让债权资产。本次确认的转让资产涉及本金金额约为人民币499.37亿元、利息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04.36亿元、罚息金额合计约人民币93.34亿元、代垫司法费用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26亿元。转让资产的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约488.83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的约7折。
这意味着,两家银行“甩卖”的不良资产合计超678亿元。与广州农商行一样,渤海银行常年不良率居国内股份制银行榜首。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从上年末的1.76%升至1.81%,上升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172.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89亿元。
另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为1.49%,两家银行的不良率均显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同样作为在香港上市的国内银行,两家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可谓“难兄难弟”。渤海银行自2020年7月上市以来,股价便一路走低,一度跌至0.78港元/股,创上市以来新低,沦为“仙股”。截至10月14日收盘时,渤海银行报1.0港元,总市值为177.62亿港元。
广州农商行自2017年上市以来,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Wind数据显示,该股在2021年期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无交易。截至10月14日收盘,广州农商行报1.7港元,总市值为244.97亿港元,成交额仅为18.92万港元。
“近期银行密集转让不良资产,本质上是其主动优化资产结构、化解潜在风险并提升资本效率的战略举措。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资产质量面临压力的背景下,银行通过折价转让方式快速剥离不良资产,能够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改善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且有利于银行加快回笼资金,投向收益更高的优质领域,为后续信贷业务拓展腾出空间,最终增强银行整体经营稳健性与盈利能力。”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主要还折射出在经济复苏承压背景下,银行贷款风险持续暴露的现实,尤其是消费贷、信用卡等无抵押类资产质量下滑明显。这种转让本质是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和利润考核压力下,选择牺牲部分回收率来快速出清风险、腾挪信贷空间的主动策略。虽然短期内能美化报表,但也反映出催收成本高企等深层痛点。长期来看,随着个贷不良转让常态化,市场亟需更精准的定价机制和更强的受让方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