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次升级,而是一场颠覆。AI短视频迎来“iPhone时刻”。
十一前夕,OpenAI推出了视频生成模型的升级版Sora 2,以及一款同名的AI短视频应用Sora App。
上线不到五天,该应用下载量便突破100万次。这一速度甚至超过了OpenAI旗下的另一款现象级应用ChatGPT,创下新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该应用目前仅支持iOS设备,只限北美使用,且采用邀请制,用户需凭借邀请码才能使用。尽管存在这些限制,Sora仍攀升至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下载榜榜首。试想,若全面开放,其增长势头将何等恐怖。
*图源苹果应用商店截图
Sora为何能引爆市场?它究竟颠覆了什么?又将把内容生态引向何方?
从“一眼假”,到“以假乱真”
其实,早在2024年初,Sora 1.0就曾以技术预览版惊艳世人。国外的谷歌Veo、Runway,国内的快手可灵、字节即梦、海螺AI等应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但Sora 1.0生成视频的“AI味儿”依然浓重,有时人物像橡皮泥,水里的船像纸片,篮球进框后突然消失……违背物理常识,场景时常穿帮,让人看着“一眼假”。
*图源青澄视频实测视频
与前代相比,Sora 2的进步是跨越式的,其核心在于开始真正理解和模拟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则。举个例子:生成投篮视频,如果球没进,现在会打板反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瞬移”进篮筐。
这背后,是模型从简单的像素拼贴,转向构建能够理解因果关系的“世界模型”。
青澄财经搞到了邀请码,实测显示,输入“@sama(山姆·奥特曼)穿着熊猫服在冰场内优雅地滑冰、旋转、跳跃”,很快就能生成一支视频,动作丝滑度堪比专业运动员。可以看出,该模型在处理复杂运动学和人物身体力学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除此之外,Sora 2另一项革命性突破是实现了音画同步,它将人物对话、音效和环境音直接整合进视频。例如,输入“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撞击跌落在繁华的纽约街头,人们惊慌奔逃”,在生成的视频中既有惊心动魄的画面,也有飞船撞击地面的音效,人们惊慌的尖叫,甚至还有背景音乐。
*图源青澄视频实测视频
而在此之前,AI视频还只能称作“默片”,人物对白、音效、背景音乐BGM都需要自己寻找,然后再手动完成素材拼接、后期剪辑,也都需要专业工具。对普通人来说,完成这样一部完整的视频作品,依然存在较高的使用门槛。
Sora 2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制作视频作品的门槛,输入文字就能生成,真正实现开箱即用。
不仅如此,Sora 2的多镜头衔接也相当自然,不同人物之间的画面切换自然流畅,堪比电影级效果。
这意味着,普通用户只要有想法,有创意,不论他是否有专业的拍摄设备、是否懂得运镜等拍摄技巧、是否会使用后期剪辑工具,只需要在对话框里输入一行文字,就能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转化为以假乱真的、专业级别的“电影大片”。
OpenAI在官方声明中,将Sora 2定位为“最先进的视频和音频生成模型”。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它确实树立了新的标杆,正推动行业整体迭代升级。
谷歌Veo 3.1近日就升级引入了多项突破性功能,提升AI视频生成的质量和实用性,在与Sora 2的竞赛中迈出关键一步。“全球首个中文音视频一体化视频生成模型”百度蒸汽机,近期也加速更新。一场技术军备竞赛已然打响。
从创作工具,到AI原生短视频平台
OpenAI的真正杀招,还不只是单纯的视频生成工具,而是用Sora App完成了“创作—分发—社交”的生态闭环。这个披着TikTok式瀑布流外衣的平台——用户既可以发布自己的作品,也可以为他人的视频点赞、评论或转发——骨子里却藏着颠覆行业的基因。
*图源Sora App截图
Sora平台上每一个视频,都诞生于AI,且创新地加入了Cameo(客串)、Remix(二创)等功能,彻底重构了短视频平台的玩法逻辑。
Cameo功能堪称社交裂变引擎,用户录制一段个人视频,让AI学习其外貌和声音,然后就可以将其形象融入AI生成的场景中,实现在自己的创意视频中当主角的效果。比如,你可以穿越到侏罗纪与霸王龙同行;也可以亲身参与三国时期的火烧赤壁;还可以化身球员征战NBA比赛。
这些效果在传统拍摄制作的视频中难以呈现,却是AI的拿手好戏。而且此类视频趣味性极强,具有极高的社交属性。十一期间,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被网友“玩坏”的各类对谈视频,正是其社交爆发力的缩影。
针对用户担心的个人肖像权的问题,Sora进行了针对性处理。用户有自主权,能决定谁可以使用自己的形象,且可随时撤销授权,随时查看或删除其他人用自己肖像生成的视频。
Remix(二创)功能再次提升了Sora的可玩性。用户可以像玩积木一样,对视频中的人物、背景等进行替换。比如将人物一键替换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将背景里的现代都市,无缝切换到古代田园。
青澄财经将一段“奥特曼街头采访”的视频,通过Remix将其中的场景换成夕阳下的长城时,操作非常简便,而背景、光线、人物光影都自动适配。
这并非简单的调色、滤镜覆盖,而是对视频的“对象级”和“场景级”内容进行AI重构。这就相当于,用户只需要一句话,而AI即时组建了一支专业后期团队,揣摩了用户心思,快速完成了整体场景重生。
至此,OpenAI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闭环:强大的Sora 2模型降低创作门槛;短视频平台提供展示舞台;Cameo功能增强社交粘性;Remix功能则让创意持续裂变。
“浏览-激发-创作-分享”的飞轮一旦转动,用户便被牢牢吸附在平台内,每一次创作都在为生态贡献新的素材和模板,形成自我生长的内容黑洞。
Sora由此完成了从创作工具,到分发渠道,再到社交平台的三级跳,其火爆便不足为奇。
短视频行业的生态重构与两难困境
Sora的袭来,正从认知、产业、生态三个维度撕裂短视频行业的现有格局。
认知层面的崩塌首当其冲。对普通网民来说,以假乱真的效果会让很多人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边界。近日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通过Sora 2制作了几段视频,包括前往三国赤壁之战“前线”,挑战翼装飞行等极限运动,他发在家庭群里,结果老妈信以为真,回复他要“注意安全”。
传统意识里,人们都有“视频为证”“眼见为实”的固有认知,但在惟妙惟肖的AI视频面前,这个传统认知正在土崩瓦解。人们在消费AI视频带来的新鲜好玩的体验之余,也需要提高对它的甄别能力。在真实生活里,这些AI假视频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误会,有时甚至是欺诈和安全风险。
更深层次的则是老生常谈的版权问题。目前Sora平台中除了有奥特曼到处“客串”,还充斥着大量的《海绵宝宝》《辛普森一家》及麦当劳叔叔等影视IP。
最近,一位“AI女演员”诺伍德出道,震动好莱坞。10月2日,美国演员工会发表声明,坚决反对这类AI合成演员。金球奖影后英国演员艾米丽·布朗特在做客一档节目时对此表示,“我们真的全都完蛋了!拜托经纪公司们,不要剥夺我们的工作机会,不要剥夺观众和真人演员建立的情感联结。”
产业层面的颠覆更为彻底。Sora 2大幅降低了视频的生产门槛,对创意广告、影视短剧行业而言,这是效率革命。过去制作一个短片,可能需要一个团队协作数周才能完成,而如今可能只需要一个人半天的时间就足够。同时,制作成本也从几十万、几百万降至几十块、几百块。
这无疑将极大地释放创作者的生产力,带来创意内容的极大爆发。但这对依赖UGC生活化内容的快手、依赖PGC精良制作的B站等平台,却构成降维打击:AIGC兼具UGC的海量与PGC的质感,更能实现实拍无法企及的想象力场景。
面对Sora的冲击,短视频平台正面临一个两难的战略抉择。
如果在现有应用内集成AI功能,由于已经积攒了海量的用户和内容,当然可以避免从零开始的冷启动,但将直面真假内容混杂的治理难题——小红书已要求AI内容强制标注;快手不久前也要求,AI生成内容未标注将导致账号被限流,引发创作者不满。
而如果另起炉灶,像Sora一样单独推出一个AI原生短视频应用,则需跨越技术门槛、内容储备、推广成本三座大山,达成每一项都不轻松。
Sora的出现,不是又多了一个新App,而是重新定义了一条赛道。这场变革早已超越工具迭代的范畴。当Sora开始理解物理规律、重构社交逻辑,短视频行业的竞争本质已从内容分发效率,转向AI生成能力和AIGC平台新玩法。留给“传统”短视频玩家们犹豫的时间,或许比想象中更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澄财经,作者:青风,编辑:六子
上一篇:段sir,抄底
下一篇:打卡西安“生命之树”空中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