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练多了,都是自己的哲学家。比如:
“觉得太重的时候,就练到觉得它轻。”
“所谓坚持,就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健身不会让你轻松,但它会让你强大。”
这些都是在极致的肉体痛苦,比如心率破200、肉体极度酸痛时修练出的心理韧性。
当资深训练者不再执着于围度与重量,更关注发力感、呼吸节奏与训练中的心流体验,健身人的心态开始升级:健身从一种身体雕塑行为,转变为一场内在修行。健身人学着在力竭时学习管理急躁,在重复中消化压力,将每一次训练都当成一次心理历练。
图片来源:Nina
这并非偶然,而是内在驱动力演进的必然。新手福利期过去,外在激励边际效益递减,当过度训练带来反思,健康的定义逐渐扩展至身心合一,练身的尽头自然指向练心。
无论是新手从建立身体联结开始,还是老手通过“减法训练”来实现升华,这条“修心”之路,最终都通往一个更坚韧、更平和的自我——这或许才是健身带来的,最持久的回报。
资深健身人,都在“修心”
健身人都在修心,或许可以从哲学家们的体型中窥见一斑,历史记载,孔子身高约2.2米,强壮高大,练习过驾车射箭;苏格拉底上过好几次战场,因作战勇猛受到嘉奖;而柏拉图,名字得名于其体育老师,原意就是“身体强壮”。流传至今的哲思的诞生或许就发生在他们健身的时刻。
当健身超越身体改造的初级阶段,一种更深层的练习正在资深人群中浮现:健身,归根结底是一场修行——修练得失心、胜负欲、控制力、目标制定能力。
健身5年的巴西柔术教练@Zoe经历过“关注体重”到“放下体重”的变化。作为小学专业训练田径的体育生,走进健身房的目标就是减重:“臀腿很粗壮,发育期后曾胖到身高159cm,体重68kg”。
图片来源:Zoe
这是多数人走进健身房的最初目的:想要体重达到XX kg、想要马甲线、想要硬拉1倍体重。事实上是,初期只要练得够狠,几乎都能有肉眼可见的效果,但随着新手福利期消失,收益减少,心态破防往往在这一刻产生,而这些目标尽管呈现维度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外在评价”,也带来了共同的弊端:并未关注身体真正的需求和内心的感受。
@Zoe真正放下体重执念发生在减重过程中:因为准备柔术比赛需要减重10斤,所以认真降重。但关注点从数字目标,转移到身体功能上——身体是否好用,能否帮助她赢得比赛。尽管最终没有拿下金牌,但打出了当时的最好水平,减重带来的体脂率和身体线条,只是修炼身体的副产品。
“训练焦点从追求重量、围度等外在数据,转向关注肌肉募集感、本体感觉和动作质量的内在细微体验”,这是健身人的第一次心态升级。
从情绪上看,健身房也是一个绝佳的压力测试与情绪管理场景。
在冲击大重量时,需要直面并管理内心的恐惧;在力竭的最后一两次重复中,要学会与急躁感共处;在日复一日的动作重复里,消化来自外界的焦虑与压力。训练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冥想——它不再是热量消耗或证明自己的工具,更是安放和梳理情绪的修练。
theleague健身房主理人@Nina观察到进阶练习者的常见困扰:一种是过分专注于某一种运动形式导致身体惯性,另一种是长时间仅凭感觉训练。不论是执着还是随意,都可能让训练进入极端,“建议进行内在探索,感受每个阶段最需要的,制定主次分明的整体训练计划。”
图片来源:Nina
修心的另一种表现则是“心流”。
当训练的焦点彻底内化,便会迎来一种极致的精神体验,即“心流”。在协调的呼吸与精准的动作节奏中,精神被完全锚定在“当下”,外界喧嚣褪去,自我评判消失,只剩下身体与意志和谐运作的忘我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清空与重置,所带来的平静与充盈感,往往比肌肉更具吸引力,成为驱动他们长期坚持的深层回报。
修心是健身人的心态升级
当训练年限拉长,健身的终极目标开始浮现。这并非偶然,而是内在规律使然——健身,本质上从一场追逐明确胜负的“有限游戏”,演进为一场以延续为目的的“无限游戏”。前者为了赢,后者为了一直玩下去。
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写道,有限的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的游戏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健身,正是从“减重10斤”或“硬拉两倍体重”这类有限游戏,过渡到“与身体持续对话”的无限游戏。
@Zoe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数字、外形只是外在驱动力(有限游戏),收益有限且随着训练增加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产生持续的心理动力。而能支撑十年、数十年持续训练的,只能是内在驱动力——即训练带来的内心秩序感、掌控感与平静。目标从“击败他人或某个标准”,转向“探索自我的边界与可能”。
有限的游戏玩家为胜利不惜一切,而这在健身中往往表现为过度训练与身体异化。许多资深训练者都经历过或将目睹这种“崩溃”:为追求极致形体或性能,导致伤病累累,身心俱疲。但这也是关键性的一刻,训练者开始反思与身体的关系,从“将身体视为需要征服的客体”,转向“对话与共生”的无限思维。
健身10年的资深教练@WooRolls吴老实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设定过一个月冲击200kg硬拉的挑战,也曾专注深蹲、硬拉和高翻的数字,不惜一切代价去达成目标,从而忽略身体的感受。
图片来源:@WooRolls吴老实
正是因为过度关注数字导致腰椎间盘膨出,@WooRolls吴老实停下来仔细研究了解身体的功能:腰椎稳定不仅需要单一竖向的竖脊肌和腹直肌,还有横向的腹横肌、斜向的腹斜肌、侧向的腰方肌等。传统训练常常只有矢状面和额状面运动,缺乏侧向和旋转发力——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发力,长期积累必然导致腰部疲劳受损。
也正是因为受伤,他从“挑战身体”转向“倾听身体”,专注在建立正确的骨骼排列,均衡核心区域各个方向的肌群力量,疏通身体每一条筋膜肌肉链,“数字上的结果反而会更加简单”。
换句话说,身体修练是一场长期甚至没有终点的旅程,数字指标、外形标准只是“有限游戏”的结果呈现,真正的进阶,是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将其视为合作的伙伴,目标是让这场“游戏”可持续地进行下去。
驱动这一转变的,还有整个社会对健康认知的进化。现代健康观念早已从“无疾病”“有线条”“瘦”这一有限的生理标准,升级为“身心合一”的无限追求。
在这一框架下,健身的角色自然被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肌肉和代谢的维护工具,更是构建心理韧性、管理情绪、提升生命质量的核心实践。当健康的定义本身变成一场无限游戏,作为其中关键一环的健身,其尽头指向“修心”,便成为了一种必然。
@Nina强调,“修心更重要的是保持生活中的觉察”,把训练与修心活动如冥想、疗愈等结合起来,“在每一个当下真实地感受、积累经验,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要做,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新手与老手,如何踏上“修心”之路?
认识到“修心”是终点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其融入每一次训练与生活。
对于健身新手:建立联结,从“做事”到“感受”。
1.建立身体联结是第一步。放下对“举多重、练多久、爬多高”的执着,转而关注基础动作模式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深蹲时,核心是感受臀肌的发力与脊柱的稳定,而非盲目增加负重。
@WooRolls吴老实建议新手也无需刻意追求“修心”,“专注在训练目标上,然后去做,去训练,去体验,去努力达成想要的成果”,这个过程便是修心。
2.将呼吸作为意识的锚点。新手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如发力时呼气),将飘忽的注意力拉回身体。呼吸不仅稳定了训练节奏,更深层次上,它作为一种持续的生理反馈,帮助安抚神经系统,将训练导向内在的平静。
3.设定过程导向的目标。与其执着于“一个月瘦十斤”这种结果有限的游戏,不如关注“本周我能更流畅地完成所有动作”。这种目标的转变,能将动力从外在评判转化为内在的成长体验,避免过早遭遇心态“破防”。如柔术新手对“被降服”的恐惧,@Zoe建议“认知且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是确实存在的,接受在输中成长不较劲”,关注自我成长而不是向外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探索。
对于资深训练者,需要深化修行,从训练到生活。突破惯性,将健身所获的心智力量应用于更广阔的人生。
1.践行“少即是多”。资深者需要适时安排低强度训练、瑜伽或普拉提,作为高强度训练的平衡。这种减法训练,能打破对重量与强度的依赖,重新唤醒对身体精微控制的感知,体会在“不努力”中获得的进步。
2.完成心智力量的迁移。健身“修心”的最终价值,在于将其成果应用于生活。将在冲击大重量中培养的勇气,用于面对职场挑战;在力竭时学会的坚持,用于应对生活困境;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修炼的耐心,用于处理人际关系。
当在健身中锤炼的专注、毅力与平和,能够有意识地反哺生活,健身才真正完成了从“身体训练”到“人生修行”的闭环。
健身是一场漫长的自我认知之旅,在训练中暴露自我——急躁、功利、内耗,然后修复、重建、拓展新的边界。关注身体也关注心理,极致练身,也是极致练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