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10月14日),商务部宣布把韩国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五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禁止国内组织和个人与这些子公司开展交易与合作。这个消息一出,韩华海洋的股价当天就暴跌超过8%。很多人不理解:中美之间的纠纷,怎么会波及到韩国企业?
要弄懂这事,得从几方面来看——这并不是简单针对“韩国”本身,而是有更深的政治与产业逻辑。
第一,制裁的直接导火索并非民族身份,而是行为。当局指出,这些企业以美国子公司身份,配合美国对中国造船业开展所谓“301调查”,向美方提供行业数据和供应链信息;此外,它们还深度参与美国海军舰艇的维修以及某些涉及国家安全的多功能舰艇建造。在官方说法里,这类行为已经不仅是商业竞争,而是在协助外方压制我国的造船产业,因此成为被反制的对象。
第二,全球造船业的格局决定了这场冲突的敏感性。现在世界造船业主要呈现中、韩、日三足鼎立的态势: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半数,商用船舶订单占比大幅领先,从集装箱船到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实现了全品类覆盖并具备较强的交付速度和成本优势。韩国约占二成多,仍然是中国在高端造船市场上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其中韩华海洋等厂商在LNG船等高端细分市场保有技术竞争力;但其生产也高度依赖来自中国的钢材和配套供应链。日本则退守在约一成左右的份额,主要专注于特种船舶和高附加值领域。
第三,把目光放大到地缘政治层面,这次动作实际上也是对美国试图“重振”其造船能力计划的反击。美方当前本土造船能力已大幅萎缩,全球份额很小,长期依赖日韩的造船产业链来维持其海上力量。美国提出的大规模造船复兴计划,目标之一是通过各种政策和费用调整,把国际订单和港口流量导向对其友好的国家,从而打压我国的造船竞争力。对方若能把更多订单和技术控制权收回,短期内会削弱我国在某些高端细分市场的优势。
第四,这种以产业政策与贸易手段干预外国企业竞争的做法,并非新鲜事。历史上,美国对他国产业采取过贸易限制、补贴和金融制约等多种手段,以保护或重建本国工业优势。过去对日本造船业的干预、通过贸易协定和补贴改变竞争格局的例子,常被拿来比照现在的局势。鉴于此,我方认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外部力量通过政策工具侵蚀关键产业。
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有两层:一是针对参与对华调查、提供敏感支持的具体实体实施反制,切断其与国内市场的合作与供应链联系;二是在更广的产业层面,集中力量提升自身造船能力,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力图把日韩在全球造船市场的影响力逐步蚕食过来。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用经济与产业手段反制对方的政治意图。
从国内情况看,我们并非空谈。近年造船出口增长明显,国内沿海三大经济圈——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都形成了大规模、分工明确的造船产业集群,拥有多家世界级造船厂,涵盖军民用船舶的设计、建造与配套体系。因此,在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上扩大份额、接替对方的部分角色。
归根结底,这件事既有关贸易,也关安全与战略。狭义上它是贸易与产业竞争的一部分;广义上,它关乎未来的制海能力与全球海上话语权。正因为如此,相关部门认为不能在关键节点妥协,必须把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放在首位,通过断链、脱钩和市场争夺等手段,争取在全球造船业的主导权,防止外部力量借产业依赖牵制国家安全与战略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