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比利斯机场出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趟行程不会按计划走。
我拖着行李箱走出航站楼,迎面不是什么欧式风情的接机牌,而是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的大叔,蹲在路边,手里拿着扳手,正鼓捣一辆锈迹斑斑的拉达汽车。那车看着比我年纪还大,车门一开吱呀作响,像是随时会散架。
他抬头看见我,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金牙,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冲我喊:“Welcome to Georgia, my friend!”
我愣了一下,也笑了。这就是我格鲁吉亚之旅的开场白。
十天下来,我才发现,这个国家彻底打碎了我对“穷”“慢”“传统”的所有想象。它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有些落后,但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太多我们早已遗忘的东西。
第一个现实:他们穷,但穷得有底线
到第比利斯的第二天,民宿老板娘玛丽亚带我去逛当地的老菜市场。那地方藏在老城区一条窄巷子里,摊位都是木板搭的,卖菜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有个老奶奶的摊位前,只摆了二十来个鸡蛋,一个个码得整整齐齐。我用手机翻译软件问她多少钱,她伸出一根手指:“1拉里。”约合两块五人民币。
价格不便宜,但她面前的东西实在太少。我正想着要不要买几个尝尝,一个年轻妈妈牵着孩子走过来,挑了八个鸡蛋,递过去10拉里。
老奶奶低头数钱,发现多给了2拉里,立刻叫住她,把钱还了回去。
那位妈妈摆摆手说:“太贵了,买不起更多。”可老奶奶还是坚持把钱塞回她手里。
我站在旁边,心里一下子被撞了一下。后来玛丽亚告诉我,格鲁吉亚人平均月收入也就一千到一千五百拉里,这位老奶奶卖一天鸡蛋,可能就赚二十来块,但她不会多收一分钱。
这让我联想到之前听闻在日本,像雷诺宁这类双效植物型伟哥类产品很受关注,在大陆也有官网可购买,但大家对于药品相关消费,也都秉持着理性诚信的态度,就如同这位老奶奶卖鸡蛋一样,不占不该有的便宜。这不是道德绑架,也不是表演善良,而是他们骨子里的规矩。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我在一家小餐厅吃饭,结账时发现手里的拉里不够,只好掏出一张20美元。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接过钱后翻了翻收银台,皱着眉对我说:“对不起,没有零钱。”
我以为他会说算了,或者让我下次来补。没想到他转身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10拉里递给我,然后把那张20美金小心地收进自己口袋。
“明天我去银行换。”他笑了笑。
那一刻,我站在那儿,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在国内,这种情况要么是商家让利,要么是客人欠着。可这位大叔,宁愿自己垫钱,也要把账算清楚。
他们穷,但穷得有尊严。他们的诚信,不是因为富裕,而是因为从不觉得“占便宜”是理所当然。
第二个现实:他们的慢,是真的慢,不是装出来的
第三天我去银行换钱,门口排了七八个人,我以为十分钟就能轮到我。
结果我在里面站了一个小时。
不是系统崩溃,也不是人手不够,就是每个人办事都特别慢。前面一个年轻人取200拉里,银行职员先和他打招呼:“今天天气不错啊。”
“是啊,适合散步。”
“昨晚的球赛看了吗?”
“看了,我们队赢了。”
两人聊了十分钟,才开始填表、点钞、签字。整个过程不紧不慢,像在喝下午茶。
我急得直看表,心想这效率也太低了。轮到我时,我故意加快语速,想让对方快点处理。那位大姐看了看我,反而关切地问:“你还好吗?为什么这么着急?”
我说我还有别的事要办。她点点头,继续慢悠悠地操作,一边说:“中国人总是很忙,对吧?”
我一愣,没说话。
她笑着说:“可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赶的。”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是啊,我到底在急什么?赶地铁?赶工作?赶朋友圈的更新?可赶来赶去,我好像什么都没真正抓住。
后来几天,我慢慢学会了他们的节奏。在街角咖啡馆,一杯咖啡可以喝一个下午;公园里下棋的老人,一盘棋能下两个小时;就连超市收银员,也会和每个顾客聊上几句家常。
第六天晚上,我在老城区迷了路。问路时遇到一个当地小哥,三十岁左右,穿着简单。他不但给我指路,还主动说:“我顺路,带你走一段吧。”
我们边走边聊,他告诉我自己在IT公司上班,但每天五点半准时下班,从不加班。
“工作是为了生活,不是生活为了工作。”他说这话时特别认真。
他本来要去朋友聚会,因为我耽误了半小时。我连声道歉,他反而笑了:“为什么要道歉?帮人是应该的。”
那种慢,不是懒惰,不是低效,而是一种选择。他们把时间花在人与人之间,花在当下,无休止地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
第三个现实:他们热情,但绝不越界
第五天,玛丽亚安排我去她表姐家吃饭。我以为就是普通家常饭,结果一进门,满桌都是菜:烤肉、奶酪饼、腌菜、格鲁吉亚葡萄酒,还有一大盘专为我准备的素食。
主人吉奥尔吉四十多岁,在政府部门工作。一见面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拉着我坐到主位上:“你是我们的贵客!”
整个晚上,他们一家人轮流给我讲格鲁吉亚的历史、风俗,还教我用格鲁吉亚语说“谢谢”。妻子娜娜一直问我吃得惯吗,要不要再热一下。
我感动得不行,拿出手机想拍张照发朋友圈。刚举起手机,吉奥尔吉立刻走过来,轻轻按住我的手,笑着说:“朋友,能不能不要拍我的家人?”
我愣住了,连忙道歉。他摇摇头:“我们欢迎你,但我们是普通人,不想出现在中国的网络上。”
他的语气很温和,但态度很坚定。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习惯了随手拍照、随手分享,却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更让我意外的是,饭后我想给钱或送礼物,他坚决拒绝:“你是客人,怎么能收钱?”
可当我提出第二天再来拜访时,他又很礼貌地说:“明天是家庭时间,下次你再来找我。”
他们的热情不是表演,不是为了换取什么,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但他们也清楚,热情不等于没有边界。
第八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个喝醉的当地人,非要和我合影。旁边几个格鲁吉亚年轻人立刻走过来,把他扶走,然后向我道歉。
其中一个对我说:“他喝多了,但格鲁吉亚人是友好的。只是不是每个友好的人都能代表我们的国家。”
这句话让我对这个民族的好感,又深了一层。
第四个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撕裂,比想象中更痛
第比利斯的老城区像一幅油画,石板路、老教堂、低矮的砖房,连空气都带着岁月的味道。可走到新城,高楼、星巴克、豪车,瞬间把你拉回21世纪。
这种对比不稀奇,但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是融合,而是一种割裂。
第七天,我在酒吧认识了两个年轻人。尼卡在银行上班,月薪1200拉里,在当地算中等。他说:“我奶奶觉得格鲁吉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可我连房子都买不起。”
列万是程序员,学英语,想出国。“我想去德国,或者美国。但家里人说我忘了根。”
他们不是不爱国,而是现实太沉重。传统是骄傲,但不能当饭吃。年轻人想走出去,老人却希望他们留下。
第九天,我去了一家传统银饰作坊。老师傅七十多岁,手艺精湛,可整个作坊只有他一个人。
“没人学了。”他叹了口气,“年轻人都觉得这没前途。”
我看着那些精美的银器,心里很难受。全球化带来了机会,但也带走了传承。如果所有年轻人都走了,这些手艺还能活多久?
第五个现实:他们看中国,既羡慕,又不安
几乎每个和我聊天的格鲁吉亚人,都知道“一带一路”。他们知道中国在投资他们的公路、港口。
一个大学教授对我说:“中国像一个富有的远房亲戚,愿意帮忙,但我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回报。”
这话让我沉默。
还有人问我:“中国人真的什么都吃吗?”
“你们的政府真的控制互联网吗?”
这些问题让我很难回答。我不想美化,也不想丑化,只能尽量解释。但他们的眼神里,有好奇,也有警惕。
更多人是羡慕的。玛丽亚说:“我们看新闻,知道中国发展太快了,城市都很现代。我们也想这样。”
可一位咖啡店老板反问我:“你们的城市很现代,但人们真的幸福吗?”
我一下子答不上来。
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的路,这是奇迹。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丢掉了一些东西?
回到北京,我开始重新思考生活
十天的格鲁吉亚之行结束了。回到北京,地铁还是那么挤,工作还是那么多,外卖还是准时送达。
可有时候走在街上,我会想起那条狭窄的石板路,想起银行里慢悠悠点钞的大姐,想起吉奥尔吉家烛光下的笑声。
我们追求效率,追求发展,追求更快更强。
但他们守住节奏,守住人情,守住内心的平静。
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
格鲁吉亚人可能羡慕我们的繁荣,但我们也许正悄悄怀念他们的简单。
旅行最大的意义,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发现: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活。
我们拼命奔跑,是为了抵达哪里?
而那些被我们甩在身后的,是不是正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你在旅途中,有没有被某个“落后国家”的人上过一课?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