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许我耀眼》的创业剧情,能原地气死99%的创业者。
原创服装品牌妍衣坊的创业班底是这样的:电视节目主播兼策划、柜姐、小主播、设计大赛落选者。项目成立大概2个月之后,他们就搬进了京州(根据剧情来看合理猜测是北京)有大落地窗的超豪华大平层办公室。
注意,这只是一个服装项目。就算是用短视频导流,它本质还是个卖衣服的传统生意。
前些年互联网创业火热的时候,我知道有个融了很多钱的创业团队,在当时北京最文艺的商场写字楼租了大办公室,甚至花了几百万搭一个讲话台——考虑到退租时需要复原,它的实际成本应该更高。即使在热钱涌动的互联网行业,那也是那家创业公司成立一两年之后的事情了。
电视剧果然是用来造梦的。
赵露思出演的主角许妍,也是用来让观众满足“大女主”幻想的。先天性心脏病、 被父母长期忽视的童年,只是为了完成她的“美强惨”身世,为她后来的人生逆袭做铺垫。
当然,“大女主”人设也是与时俱进的。前些年的电视剧里,一些女性角色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男性的支持,典型角色就是《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
《许我耀眼》刻意规避了这些槽点,比如许妍意识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主播岗位可能有老公在背后出力之后,果断选择了辞职。后来自己创业做妍衣坊,也与被打发到工地的老公沈皓明,形成势均力敌的新型关系。
只有这样的独立人格设定,才能让观众争着在弹幕区喊许妍为“闺蜜”。
闺蜜许妍活成了她们想要的模样。
“六边形战士”已经是保守的说法了,至少得是十二边形。她能搞定豪门婆婆跟她的闺蜜团,搞定重要投资方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岳母、搞定老公沈皓明搞不定的各路人士,总之,任何难题在她那里都有解法。
这样的全能,“大女主”鼻祖甄嬛看了也会沉默。作为“屠龙者”,甄嬛在后宫完成了从小白花到腹黑太后的进化,但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她无法控制或者解决的局面,丫鬟流朱、闺蜜眉庄、爱人果郡王都因她而死,她最后成为后宫最有权势的人,但也失去了对友情与爱情的所有向往。
许妍不一样。她完全把握人生故事线:不喜欢的家庭,改名断亲;不喜欢的老板,离开;发现纯爱的对象是腹黑男,且因他而迷失自我,便主动提出离婚,哪怕对方是动辄谈几十亿生意的富二代,自己也真的爱过。
这样爽的人生,我以为只有短剧敢演。
02
刚在抖音刷到《许我耀眼》的切片时,我以为它就是一部短剧。
隐瞒身份嫁入豪门、故意刁难的婆婆、被扇耳光的女二号,这些桥段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熟悉的味道。我用这几个元素让AI生成剧名,果然很短剧:
1. 《装穷新娘嫁进门,婆婆连夜翻我行李箱》
2. 《她非要当我伴娘,其实是来抢我老公!》
3. 《假千金嫁入真豪门,真千金回来抢新郎》
除此之外,《许我耀眼》的典型短剧剧情还有:男主弟弟是儿子(最后发现啥也不是)、小三当面挑衅直接被扇耳光(众所周知,连续三集没有扇耳光的短剧肯定是不合格的)、讨论的商业项目动辄上亿。
另外一个杀器是反套路。
豪门婆婆必然挑剔,这是常识吧。但婆婆于岚被许妍搞定后,瞬间从高冷贵妇变成和蔼老闺蜜,甚至在许妍准备离婚从而离家后,对着家里保姆小慧阿姨做的一桌菜吃不下,只想吃儿媳妇蒸的鱼。
先别说小慧阿姨也是于岚优选,之前一直沉迷搞事业+帮霸总老公扫除烦恼的许妍,哪有那么多时间钻研厨艺?就算她做过美食栏目,但这本质上是两码事。
术业有专攻的常识,在“爽感”面前不值一提。
诸如此类的反套路剧情还有很多。
女二号方蕾是富二代,对男主沈皓明死缠烂打,是个典型的恋爱脑。但她不管如何努力都拿不下男主,反倒被正妻反复羞辱。不但如此,她最后还换了个恋爱脑的对象:许皓明派来看住自己的暗黑律师韩卫平。
沈皓明的小助理来劝和,掏出手机展示自己偷拍的各种霸总沉郁思妻画面,氛围正在往感人方向发展,女主一句道破:拍那么近,你是在床上偷拍的吗?
弹幕区又燃了。这是嘴替带来的爽感。
不过,反套路的剧情多了,也容易生出套路感,甚至是“癫”感。在剧情后半段,意识到许妍是真爱的沈皓明,突然从前半段的腹黑霸总降智为追妻狂魔,上演各种抓马。
你敢相信,王思聪会坐在酒吧里,翻着心灵鸡汤的书本,跟一位情商不太高的医生认真讨论如何经营一段关系?身份类似王思聪的沈皓明,在剧里就是这么干的。
当然,从流量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好物料。
从抖音到小红书都涌现了《许我耀眼》的大量周边。围绕剧情的争论只是基础,还有人主动代入NPC,假装“妍衣坊”是真实存在的,讨论它的定价、发货速度、老板娘怀孕新闻等等,甚至拍摄开箱视频。官方也在抖音上注册了“妍衣坊”账号,目前粉丝21万,超越了很多小众服装品牌。
如果这些搞抽象带来的快乐是真实的,倒也算是《许我耀眼》的另一种成功。
03
从剧情来看。融合了各种流行内容元素的《许我耀眼》,像是一锅以“大女主”命名的乱炖,但作为内容产品,它的定位很清晰:女性向爆款。
女性叙事正在成为热门生意。
但在内容生意里,它很容易被简化成为对女性的完全迎合与讨好。
我仔细翻了《许我耀眼》里的年轻男性,从学霸医生、银行职员、电视台中层、直播电商老板、投资人到富二代,没有一款是真正成熟有魅力的。沈皓明在追妻模式下的聪明程度,好像还不如家里的小学生辰辰。
这显然是一种刻意的设计。
不完美的男性角色,可以加倍衬托出女主的完美,以及女性之间的美好:全能的许妍是由女性长辈姥姥抚养长大的,婆婆会用直播间下单表达对许妍的支持,妍衣坊的创始团队也是“全女组合”——girls help girls在此处有了过于理想的具象化。
再往前看,今年夏天播出的两档脱口秀节目,同样做足了“女性”文章,职场性别歧视、月经羞耻、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生育权……密度之高,让脱口秀的立场正确显得比好笑更重要。
其实,内容制作方讨好女性用户的目的很直接:让广告位变得更值钱。
女性天然是消费主力,尤其在乳制品、美妆、饮品等消费领域,承担了80%以上的消费决策。
汽车也是如此。雷军就早早参透了“搞定女性用户才能把车卖好”的真理,决定全身投入做汽车后,就挥挥袖子,暂别小米用手机业务聚拢的那批钢铁直男,穿起粉色防晒衣,坚持跟电子闺蜜们唠家常,走起了亲民偶像路线。
在消费鄙视链条里,像我搭子山农这种中年男人,是比狗排序更靠后的存在。四季衣服只需要两个抽屉,鞋子永远只有脚上穿的那双——为了避免囤积,每次买新鞋时,他都会直接在店里扔掉旧鞋。就这习惯,你指望他为消费做贡献?
同样的流量,女性用户占比7成,肯定比男性用户占比7成要值钱。
赵露思的带货体质又放大了这层意义。《许我耀眼》热播期间,腾讯视频挂出了购物车,售卖部分同款。只是从销量来看,忙着追剧的女性观众按下暂停键去下单的意愿并不高。
她们在追剧时攒下的购买欲,更多流向了淘宝、小红书、拼多多等平台,很多赵露思同款都在热卖,甚至连一条裙子三四千块的女装品牌卓雅,也去掉了一部分“精致土”的标签,被女生们重新打量。
另一个影响广告位价格的因素,自然是流量本身。
腾讯视频正在承压。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腾讯视频付费会员数为1.14亿,同比与环比均下滑了300万。短视频正在平等地从各家长视频平台抢走流量,而广告客户自然是追着流量走的,有激进的消费品牌已经打算只在抖音与小红书做营销投放,因为转化变现路径更清晰、效率更高。
长视频平台还能拿出手的武器,也就只有爆款了。
区别于爆款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的转瞬即逝,长视频平台的爆款时间周期更长,从而能带来更长久的用户留存、更好的会员转化——当然也有副作用。罗永浩最近在与影视飓风Tim的对谈中吐槽,一些综艺节目为了时长,会把30分钟能展示完的东西撑到10倍时长。
但这并不影响爆款发挥它的神奇魔力。
2023年2月上线的《狂飙》就是典型。爱奇艺的会员数在2022年年底已经出现环比下滑,但得益于2023年2月上线的《狂飙》,它在2023年Q1实现了会员收入同比增长21%,并取得了上市5年以来的首次季度盈利。
用爆款打开用户钱包后,长视频平台还可能把手伸得更长一点去掘金。《狂飙》爆火后,爱奇艺对会员进行了提价,类似的操作在此前两部爆款《赘婿》《人世间》也出现过,这让它收获了一些坏名声,以及实际的收益。
制作女性用户更喜欢的爆款,正在成为长视频平台乃至整个影视行业的共识。这是个确定性更高的安全选择。
90后导演邵艺辉的两部电影《爱情神话》《好东西》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在影片质量过关的前提下,一个重要因素是,它们都符合当下的女性叙事主题。
但仅仅靠热烈的女性叙事,很难去真正改变女性困境,甚至可能制造一种幻象:这个社会对女性已经足够好了。实际上,“不加说明就是男性”依然是署名时的惯例;女性与男性共同居住时,不管就业状态如何,大多数女性做家务的时间会增加,而男性的时间会缩短。
长期推动性别平等的英国作家卡罗琳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讲到一个故事:
伦敦消防队的第一位女性负责人丹尼建议,我们应该用如今的标准表达firefighter来取代fireman,指代“消防员”,结果她收到了大量恐吓信。
这个故事发生在2017年,并不算遥远。2024年双十一期间,发明“普信男”这个词条的脱口秀演员杨笠被京东请去代言,也遭遇了大规模抵制。
许妍式的大女主人生,与真实世界的悲欢,并不相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农下山,作者: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