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邱延波
“喜报”耀眼数字亮,不见病人泪两行。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兰州兰石医院的一则“喜报”在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喜报”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
这则“喜报”,将诊疗数据视为“再创佳绩”,一下子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要知道,7577人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7577个患者的病痛与家庭负担,将其作为“喜报”,缺乏对患者疾苦的同理心。医院就算有营利的需求,也不应简单地把患者当成商品。医疗服务若是表现出过于明显的逐利倾向,患者是否会产生过度医疗的担忧?
这种喜报,不是个例。“喜报”看似耀眼,灼伤的却是公众的情绪。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文称“热烈祝贺胸外科2020年度手术量突破1000台”,引发舆情,该院迅速删文并公开道歉。2022年,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发布“喜报”,祝贺“急诊人次突破200万”,迫于舆情,医院随后将“喜报”撤下。
医疗机构的宗旨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健康服务,如果拿患者数量来庆功,患者怎能不寒心?
兰州兰石医院的一名负责人称,是一名新员工将这个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了朋友圈,“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锅不能全甩给新员工,民营医院运营的压力和管理漏洞才是主要原因。兰石医院1954年建起来,本是公立机构,2017年12月19日改制成兰州兰石医院有限公司,转为营利性主体。众所周知,民营医院的国家补贴远低于公立医院,市场化的运营,难免让民营医院在经济上有较大压力。在这个背景下,医保控费一紧,门诊手术量就显得很重要,这切实关系到医护人员每个月到手的薪资,毕竟他们也需要养家糊口。医院重视门诊数量、手术人数可以理解,但也要坚守医学伦理,不能为逐利而忘了治病救人才是根本,不能一味盯着KPI而忘了初心。
兰石医院作为兰州市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定点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将患者就医量化为“业绩”,违背了公众对医疗人文的期待。为此,热心的网友替兰石医院重新写了一篇有人情味的“喜报”:近期,因季节更替,气温起伏等原因,过敏、感冒、肠胃炎等疾病多发,门诊各科室的接诊压力均有所增加,仅9月,我院门诊接诊7500余人,创今年以来新高。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健康饮食,适当锻炼有助于加强抵抗力,以保障您的身体健康。这样的“喜报”,虽然是戏作,但明显比兰石医院那一个更能让公众接受。
要改变医院“喜报”宣传带来的困境,改变宣传语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价值转型,从“量”转向“质”:不要过于在意有多少患者,要更关注治愈率、候诊时间等与患者切身利益相关的数据,要关注患者的满意度,这样更能获得公众认可。如果医疗服务质量好,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数量提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最终,量、质齐升,患者得到了好的救治,医院营利有了良好效果,岂不两全?
医疗机构,治病救人,不仅仅关系到病人的身体,还关系着世道人心。如果自身只顾营利,难免忘了仁心。别忘了那句老话: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