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科研舞台够大、生活温度刚好,人才政策说到做到,我只用4个月已完全适应武汉生活。”10月16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导梅鹏梅鹏在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楚商回乡招商引智(欧洲)专题对接会上这样说。
梅鹏是湖北随州人,2018年留学丹麦奥尔堡大学,2021年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在奥尔堡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电子系统系助理教授。今年6月,他通过2024年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回到武汉,现在华科大担任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导。
作为曾在丹麦拥有稳定教职与成熟科研平台的学者,梅鹏向第一财经记者解答了“为何放弃海外舒适圈归国”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总是希望研究成果落地。在丹麦,科研成果落地虽可行但时间成本高昂;湖北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已形成芯片、器件、模块、系统的完整产业链,在光谷就有2000多家相关企业,从科研到产业无缝衔接,为科研人员搭建了成果转化的快车道。梅鹏透露,就在上周,他想将人工智能算法融入天线设计,通过华科大的相关平台和单位,当天就联系上学校另一个学院的团队,合作迅速启动,“这样的效率,超乎想象”。
不仅科研资源条件已不逊于欧美发达国家,更让海外人才安心的,是湖北构建的“国家-省级-校级”层层递进的人才保障体系。梅鹏说,湖北能给海外人才北欧式的舒适,更能给大家中国式的温暖。
比如在生活上,不仅有国家“海外优青”政策托底,湖北特有的“轻舟行计划”为海外人才解决了从海外离职到国内入职的过渡期难题,专项补助消除了“空档期”的生活压力;“楚才卡”更是一站式对接孩子入学、家人就医等服务,解决了回国生活的后顾之忧,让海外归国人才实现了“科研与生活的双向圆满”。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楚商超过26万人,其中海外楚商超过4.5万人。为进一步推动楚商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总部回迁、人才回乡,湖北近期出台了《推进楚商回乡工作行动方案》,围绕解决好“推进机制、目标数据、平台渠道、服务保障、考评激励”五个基本问题,建立楚商信息库、楚才名录库、校友资源库、上市企业库,系统性推进楚商回乡投资兴业。
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军表示,今年以来,湖北累计开展“楚商回乡 共建支点”活动1800余场,走访重点楚商超1万人次,亿元以上签约项目6597个,同比增长2.5%,总金额35972.9亿元。
湖北省人才集团副董事长贺红刚介绍,湖北在全国首创人才股权激励基金,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新模式,目前已为48家省内企业核心骨干提供9.1亿元激励基金,撬动激励总规模47.77亿元,涉及两院院士、国贴专家等高端人才2388名。获得支持的48家企业,相较于实施股权激励前,总收入增加458.68亿元,加权增幅达121%,研发投入增加47.98亿元,加权增幅131%。
《行动方案》明确,湖北每年目标新增楚商回乡投资亿元以上的注册企业1800家以上,全省楚商回乡项目签约数每年增长10%以上、开工项目投资额每年增长8%以上。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