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欣雨的时候,她是初出茅庐的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我俩的座位挨着,开会无聊间,我瞥见她在搜索框搜索自己的名字,然后下面哗哗地显示出来一大堆她署名的稿子。
当时把我羡慕得不行。
时过境迁,等她再次联系我,她已经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俗称卖保险的。
小报社早就黄了,她生完宝宝赋闲在家,干过微商,又开始卖保险。
“你知道的,有些妇产医院的走廊上都是卖保险的,我想着不如自己给自己买,不被忽悠,还能赚点佣金。”
以下是她的故事。
欣雨跟随为自己推销产品的大姐,来到了保险公司入职,才明白原来卖保险并不是成为公司员工,而是签代理合同,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打工,卖出去产品,公司支付佣金。
欣雨加入了大姐的团队,成为了“家人”中的一员,后来才知道,卖出保险和拉人入伙,都属于大姐的业绩,若欣雨成功卖出保险,大姐也会得到奖励。
虽然从用工合同上来看,大家都是个体户,但团队协作,也能解决不少问题。新人初来乍到,有不懂的事、难缠的客户都可以向前辈请教。干这个的人都很热情,少有内向害羞的。欣雨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融入新环境也没有太大问题。
唯一的不适应是大家都太热情了,每天早上9点有晨会,所有人要在一起拍手唱公司司歌,唱完以后要喊口号,“XX保险非常好!特别好!”然后全体人员互相拥抱,异性之间握手。
欣雨尴尬得不行,唱歌就做做口型,拥抱实在逃不过,被大姐们结结实实地抱住,拍背,喊她加油,几个大哥也来热情握手。
接下来,大家就展开一天的工作,要去外面跑,约客户见客户了。
欣雨要参加为时半个月的新人培训,这一期30多个人,大多和欣雨年龄相仿,有和欣雨一样的宝妈,有退伍的大哥,还有一个信教的大姐,总挂着个十字架。
培训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男孩,他管考勤管纪律,给大家排课,课间还安排小零食。考勤很严,缺勤三次就要重新培训,上课时所有人还要把手机关机放到一个箱子里,年轻班主任管它叫“养鸡场”。
30个人分为5组,选出组长,退伍大哥和信教大姐都当上了组长,每组之间还要竞争分数,类似“格兰芬多加十分”那种,每天上课前也要唱司歌,还要大声喊出本组的口号:“XX组!一定赢!”“XX组,争第一!”
原来的报社哪见过这种阵仗,欣雨坐在不起眼的位置悄悄划水。
终于开始上课了,课程内容很丰富,有专业的教材,讲“保险是金融三大马车”,讲不同险种的区别,讲公司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
还分析国家现有的社保政策,公司产品怎样与社保互相补充。
这是欣雨最喜欢的部分,之前上了几年班,说什么五险一金,到底是什么到今天才搞清楚。讲这门课的老师也很有水平,听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但是,“交谈技巧”的课程,却让前记者欣雨黑了脸。
班主任发下来几张A4纸,上面写满了各种话术,让大家背下来,再像演话剧一样分角色练习,势必要倒背如流,这样对客户推销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
欣雨一看,上面写满了营造焦虑的话:
“人的身体和生命有时是很脆弱的;
今天的体壮如牛,并不意味着明天就不会病入膏肓;
谁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来?
我们的爱车都会给它购买保险,健康的身体更是无价之宝……”
甚至还有欺骗:
“假装自己已经联系过对方,做出很熟悉的样子,让对方跟随你的节奏。
约见客户的时候故意敲对门的邻居家,顺便给邻居也介绍一下。
递保单的时候故意拿错更高价值的保单给对方,说哎呀我拿错了,你看这位都买了100万的保额,您要不要再加点。”
欣雨反复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才把这门课通过了。
终于,培训结束了,搞了个小型联欢会,各个组出了点节目,带欣雨入门的大姐来给欣雨送花,祝贺她毕业,成为了合格的代理人。
在那个喜气洋洋的房间里,欣雨想到以前报社的内部春晚,领导带头给大家跳韩国女团舞,再想到众人终于还是四散而去,欣雨抱着自己的合格证,把脸埋在花束里哭了。
接下来欣雨就要去跑客户了,可是哪来的客户呢?
大姐理所当然地说,从你的朋友家人开始!
欣雨咬牙找了几个要好的小姐妹,半是聊天半是推荐地说起了近况,一旦进入到推销环节,欣雨就很难把那些话术说出来,她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课程给朋友们介绍一遍,说哪些产品是社保的有效补充,或者纠正大家的一些误区,比如家庭的第一份保险不是给小宝宝买,而是给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买,比如家里妈妈赚钱最多,就要先保住妈妈。
在推销的世界里,这样的风格很真诚,但走不远。
欣雨没脸联系自己的前同事们,听说有的去了新媒体,工作得有声有色,而爱惜年轻人的老领导,看到自己在卖保险,又会作何感想?
在给家人和宝宝配齐了保险以后,再加上几份姐妹的友情单,欣雨就再也开不了单了。
面对0分选手欣雨,团队前辈们纷纷热情指导:教她把头像改成西装照,再把名字改成“AAA保险欣雨”,然后在朋友圈猛发各种推销话术——如果你没有,我们这里都有现成的。
还可以让你爸妈也联系他们的朋友,告诉他们女儿在卖保险,都来我女儿这里买。
实在不行,还有最后一招。
“你花点钱,去买一本联系电话,那上面都是各种宝妈的联络方式,从妇产科和早教班流出来的,你和人家谈育儿,一定能打开局面。”
欣雨看着自己手机的拨号键盘笑了。
上一次,上一次打陌生人的电话,还是为了采访。
一件事最后坚定了欣雨离开的决心,有一天团队里接了个投诉,有个男代理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诅咒人家,他给客户发了个车祸意外的短视频,说:“你和叔叔阿姨可千万不要有事哦!”
团队负责人带着这个代理回电话道歉,在开会时却表扬起这种激进的风格:“这次就是运气不好被人投诉了,有些人你不刺激他一下他也不知道厉害,说不定看完车祸视频马上就买保险了——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下次说得委婉点,但一定要积极沟通。”
欣雨听得目瞪口呆。
欣雨离开了保险公司,还好,记者的学习能力还在,给全家和小姐妹配备的保险,确实是不错的产品。
后来,欣雨的老朋友联系她说,我开了个公号,你要不要来投稿?
欣雨写下了这段卖保险的经历。她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回避尴尬与挣扎,只是平静地叙述,
——就像她当年写新闻稿一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