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说影像】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中应用普遍,广东省中医院影像医学部刘波教授将定期分享疾病影像最新进展及相关科普知识,教您如何选择影像检查手段,如何解读影像报告。
“秋风起,咳声急”,每到季节交替、气温骤降时,咳嗽便成了医院呼吸科、儿科的“常客”。有人晨起咳、有人夜间咳,有人干咳无痰、有人痰多难咳,更有人一咳就是一两个月。不少人会纠结:到底要不要去做个检查?X光、CT该选哪个?今天我们就从咳嗽的成因说起,聊聊影像检查在咳嗽诊断中的“真实价值”。
PART.01
咳嗽不是病,而是身体的“防御警报”
首先要明确:咳嗽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神经末梢会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的咳嗽中枢,再通过神经指令让呼吸肌、膈肌等协同收缩,将气道内的异物、分泌物排出体外。就像家里的烟雾报警器,只有出现异常时才会响起——咳嗽的本质,就是呼吸道在“报警”。
而引发这份“警报”的原因,在秋冬季节主要分为三大类:
1. 感染性咳嗽:最常见的“季节限定款”
秋冬寒冷干燥的空气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让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有机可乘。
❖病毒性感染:占比最高,像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病毒感染,以及儿童常见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都会引发咳嗽。这类咳嗽常伴随鼻塞、流涕、咽痛,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少量白痰。
❖细菌性感染:多在病毒感染后“趁虚而入”,比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细菌性鼻窦炎等。特点是咳嗽时痰液变多,颜色从白色转为黄色、绿色,部分人还会发烧。
❖特殊病原体感染:比如支原体肺炎,尤其偏爱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白天晚上都咳,痰少却咳得剧烈,X光片上的表现可能比症状更严重。
2. 过敏性/刺激性咳嗽:冷空气是“隐形触发器”
秋冬的冷空气、雾霾、粉尘,以及室内暖气带来的干燥空气,都是过敏性咳嗽的“诱因”。
❖过敏性咳嗽:患者多有过敏史(如湿疹、鼻炎),接触冷空气、花粉、尘螨后会出现阵发性干咳,夜间或清晨更明显,脱离过敏原后症状会减轻。
❖咳嗽变异性哮喘: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唯一症状就是慢性咳嗽,持续8周以上,运动、冷空气、大笑都可能诱发,用普通止咳药效果差,需要用哮喘药物才能缓解。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秋冬聚餐增多,吃得多、吃得油腻,加上平躺时胃酸更容易反流到食管,刺激咽喉引发咳嗽。这类咳嗽常在饭后、睡前加重,部分人还会有烧心、反酸的感觉。
3. 其他“隐藏原因”:别忽视这些细节
除了感染和过敏,还有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鼻后滴漏综合征:鼻炎、鼻窦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会顺着鼻后孔流到咽喉,持续刺激引发“清嗓子”和咳嗽,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咳不出来”。
❖药物副作用: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的ACEI类药物(名字里带“普利”的,如卡托普利),会引起干咳,发生率约10%-20%,停药后咳嗽会逐渐消失。
❖气道异物:儿童尤其要注意,秋冬吃坚果、糖果时大笑或哭闹,可能导致异物吸入气道,引发剧烈呛咳,严重时会呼吸困难,需要立即就医。
PART.02
影像检查怎么选?X光、CT的“分工”很明确
当咳嗽持续不缓解(比如超过2周)、症状加重(出现发烧、呼吸困难、痰中带血),或者医生听诊发现异常时,就需要借助影像检查来“一探究竟”。但X光(DR)和CT并非“越贵越好”,它们的检查原理和适用场景完全不同。
1. 普通X光(DR):咳嗽检查的“第一道防线”
DR检查就是我们常说的“拍胸片”,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根据不同组织的密度差异形成图像。它的优势是快速、便宜,是咳嗽初步筛查的首选。
DR能发现什么?
❖肺部感染:比如肺炎时的“斑片状阴影”、肺结核的“条索状或空洞影”,能快速判断感染的位置和范围。
❖肺部结构异常:如肺气肿(肺组织过度充气,透亮度增高)、肺不张(肺组织塌陷,体积缩小),以及胸腔积液(胸膜腔内有液体,肋膈角消失)。
❖明显的占位性病变:比如较大的肺部肿瘤(直径超过1厘米的肿瘤较易发现)、肺内异物(如金属、玻璃等高密度异物)。
DR的局限性:分辨率较低,像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节、早期肺癌、支气管内的微小病变,以及某些特殊感染(如支原体肺炎早期),DR可能“看不清楚”,容易漏诊或误诊。
2. CT检查:精细诊断的“放大镜”
CT检查是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就像把面包切成无数薄片,逐片观察内部结构。它的分辨率是DR的10倍以上,能清晰显示肺部的细微病变。
CT能发现什么?
❖微小病变:比如直径仅3-5毫米的肺结节、早期肺癌(如磨玻璃结节),这是DR无法做到的。
❖支气管病变: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管腔扩大)、支气管异物(即使是塑料等低密度异物也能清晰显示)。
❖感染的细节:能区分肺炎的类型(如细菌性肺炎的实变影、病毒性肺炎的磨玻璃影),还能发现DR看不到的“隐匿性肺炎”(比如位于肺部深处或靠近胸膜的小范围感染)。
❖纵隔和胸膜病变:如纵隔肿瘤、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的量和位置,甚至能判断肿瘤是否侵犯了周围血管、淋巴结。
CT的适用场景:并非所有咳嗽都需要做CT。通常在DR检查发现异常但无法确诊、咳嗽持续超过3周且原因不明、出现痰中带血、体重骤降等“高危信号”时,医生才会建议做CT进一步排查。
PART.03
影像检查报告怎么看?这些“关键词”要注意
拿到影像报告时,不少人会被“斑片状阴影”“磨玻璃结节”等术语吓到,其实这些描述并非都意味着严重疾病。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关键词:
1. 提示感染的关键词
❖“斑片状、片状模糊影”:最常见于肺炎,可能是病毒、细菌或支原体感染,需要结合症状(如发烧、咳痰颜色)和血常规结果判断。
❖“肺纹理增粗、紊乱”:可能是急性支气管炎的表现,也可能是长期吸烟、空气污染导致的慢性改变,若没有明显症状,通常无需过度担心。
❖“实变影”:指肺部组织被炎症渗出液填充,多提示细菌性肺炎,需要及时抗感染治疗。
2. 提示过敏/慢性炎症的关键词
❖“双肺透亮度增高”:可能是哮喘、肺气肿导致的气道痉挛,气体排出不畅,肺部过度充气。
❖“支气管壁增厚”: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长期咳嗽、咳痰的人容易出现。
3. 需要警惕的“高危关键词”
❖“磨玻璃结节”:像磨砂玻璃一样的淡薄阴影,可能是早期肺癌、炎症或出血,直径超过8毫米、边缘不规则的结节,可以到影像专科门诊会诊,根据需要,每3-6个月复查一次CT。
❖“实性结节”:密度较高的结节,若直径超过1厘米、伴有边缘毛刺、胸膜牵拉征,要警惕肺癌的可能。
❖“空洞性病变”:肺部病灶中心出现空洞,可能是肺结核、肺脓肿,也可能是肺癌,需要进一步做痰检、增强CT明确诊断。
❖“痰中带血+肺部占位”:这是最需要警惕的组合,无论结节大小,都要尽快做进一步检查(如支气管镜、穿刺活检)。
PART.04
秋冬咳嗽别盲目用药,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面对咳嗽,很多人会自行购买止咳药、抗生素,但这样做可能会掩盖病情。正确的应对方式应该是“分情况处理”:
1. 轻微咳嗽:先观察,做好家庭护理
如果只是偶尔咳嗽,没有发烧、呼吸困难,痰量少且颜色白,可以先不急于用药,做好以下几点:
❖保持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50%-60%),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咽喉。
❖多喝温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能稀释痰液,帮助排出。
❖避免刺激因素:戒烟(包括二手烟),远离粉尘、油烟、冷空气,少吃辛辣、过甜的食物。
❖对症缓解:干咳可以吃梨、蜂蜜(1岁以下婴儿禁用),痰多可以拍背促进排痰(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轻拍打背部)。
2. 这些情况,必须及时就医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说明咳嗽可能背后隐藏着严重问题,一定要尽快去医院:
❖咳嗽持续超过2周不缓解,或越来越重;
❖出现发烧(体温超过38.5℃),尤其是持续发烧超过3天;
❖痰中带血,或痰液呈黄绿色、铁锈色;
❖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声音嘶哑、体重快速下降;
❖儿童出现呼吸急促(1岁以内每分钟超过50次,1-5岁超过40次)、鼻翼扇动、精神萎靡。
3. 别陷入这些“用药误区”
❖误区1:咳嗽就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无效,滥用还会导致耐药性。
❖误区2:强力止咳。如果有痰,盲目使用镇咳药(如含可待因的药物)会抑制排痰,导致痰液堵塞气道,加重感染。
❖误区3:依赖“偏方”。比如用冰糖炖雪梨、盐蒸橙子,这些方法只能缓解轻微咳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病情加重时要及时就医。
PART.05
咳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理性对待才是关键
秋冬季节的咳嗽,多数是呼吸道对寒冷、干燥环境的“正常反应”,通过休息和护理就能缓解。但当咳嗽持续不愈、伴有高危症状时,千万别抱有“扛一扛就过去”的心态——影像检查不是“过度医疗”,而是帮助医生精准判断病因的“眼睛”。
记住:X光适合初步筛查,CT适合精细诊断,具体选哪种检查,需要医生结合你的症状、病史综合判断。而最关键的,是学会倾听身体的“警报”,不盲目用药,不忽视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让咳嗽真正“药到病除”。
广东省中医院影像医学部
广东省中医院影像医学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包括8大院区及3个门诊影像中心,拥有300余人专业团队,包括40余位副高以上专家团队及医生组80%以上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阵容,作为全国中医医院中唯一拥有PET/MR及PET/CT的科室,具有完备的高端设备,包括11台高场强MRI、15台64排以上螺旋CT、70余台彩超等,确保各类疾病精准诊断。
学术建设上,不仅是中国医师协会等多学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更在科研领域进行了持续突破,广泛应用能谱CT、MR功能成像、AI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在肿瘤早筛、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论文数百篇。
科室荣膺2023艾力彼全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放射科与核医学双榜首。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