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给我五千弟兄,十天!我保准杀到长安城下!”
每次翻《三国志》看到魏延拍着桌子吼这话,我都忍不住替这猛将着急 —— 咋就说不通呢!
子午谷奇谋这事儿,就跟个带响的糖球似的,在诸葛亮案头蹦跶个没完,可这位蜀汉军师偏就不接茬。
建兴六年春天,祁山脚下的军帐里,烛火晃来晃去。魏延攥着地图凑到诸葛亮跟前,唾沫星子都快溅到地图上了:“曹魏那边这会儿防守空虚,长安守将夏侯楙就是个花花公子,我带着兵从子午谷小道偷偷过去,不到十天就能兵临城下!”
这话听着确实带劲,跟现在有人说 “骑个摩托车横穿撒哈拉,直接端了迪拜金库” 似的,光想想都心跳加速。
可诸葛亮就轻轻摇了摇头,非要走祁山大道慢慢打,气得魏延直嚷嚷:“丞相这也太胆小了吧!”
咱不如顺着时光机回去,瞅瞅这俩人对话背后的门道。子午谷全长三百多里,两边全是悬崖峭壁,窄得只能容一个人一匹马过。夏天暴雨一冲,栈道就垮了;冬天大雪一封山,连当地打猎的都不敢往里钻。
更别说还要带着粮草、扛着兵器赶路,万一被魏国的探子发现了,这五千蜀军不得成了秦岭山里的冤魂?
而诸葛亮选的陇右路线,虽说慢了点,可一步一个脚印稳得很,就跟老农种地似的,一锄头一锄头把地刨实在了。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嫉妒魏延有才,我倒觉得,这根本就是两种打仗思路的硬碰硬。魏延就像现在创业圈里的 “激进派”,恨不得把家底全押上,一把赚个盆满钵满;诸葛亮则像个谨慎的投资人,算盘打得噼啪响,一分钱都得算明白风险。
要知道,当时蜀汉家底薄得很,人口刚过一百万,士兵也就九万多,每少一个兵,都跟从心口剜块肉似的疼。
后来街亭之战,马谡一下子折了两万多人,直接让第一次北伐泡了汤,这不正好印证了诸葛亮的担心吗?
再瞅瞅历史上那些敢走险棋的,没几个有好下场。明末闯王高迎祥学着韩信 “暗度陈仓”,结果在子午谷被孙传庭包了饺子;拿破仑打俄国时,非要硬闯冰天雪地的地方,最后输得一塌糊涂。
这些前车之鉴就摆在那儿,换作你是诸葛亮,敢把整个蜀国的命运,押在这条地图上都画不清楚的山谷里吗?
当然,事儿也不是没反转的可能。有学者考证,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国早就在子午谷设好埋伏了;还有人说,他其实偷偷批准过类似的行动,就是执行的人办砸了。
但不管咋说,这位 “鞠躬尽瘁” 的丞相,始终没突破自己的底线 —— 与其冒着风险求快,不如稳扎稳打细水长流。
就像他在《出师表》里写的:“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这种不冒进的智慧,在乱世里才真叫珍贵。
站在五丈原的秋风里往回瞅,子午谷的雾气早就散了。我们没必要苛责当时谁对谁错,毕竟历史没有如果。
可每当看到职场新人做梦都想一夜暴富,创业者不管不顾地追风口,我就会想起那个在渭水河边琢磨计策的身影。
他或许没抓住闪电战的机会,却用一辈子的心血,让蜀汉多撑了二十年。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比任何奇招妙策都更该被记住。
所以啊,下次再有人说诸葛亮妒贤嫉能,你就笑着告诉他:这哪儿是胆小啊,这是一个战略家对老百姓的担当!
就跟下围棋似的,有时候故意丢几个子抢先手不一定能赢,稳稳守住自己的地盘,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