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金山岭长城上,一阵无人机的嗡鸣声打破了山间宁静。几名外国游客正举着手机追拍——一架无人机吊着捆青砖稳稳落在敌楼旁,精准对接施工工人的双手,原本一脸悠闲的游客瞬间瞪大了眼睛,嘴里不停发出惊叹声 。
这幕巧合的相遇,藏着中国文旅与文物保护的双重新图景。今年6月起,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已扩至55国,涵盖俄罗斯、美国、印尼等国,外国游客可从60个口岸入境,在24个省份自由活动10天 。政策红利下,作为必打卡地的长城,每天都能迎来大批海外访客,而金山岭这段正在修缮的墙体,意外成了展示"传统+科技"的窗口。
"以前只在纪录片里见过长城,没想到修长城这么有讲究!"一位金发游客忍不住上前,在工人指导下试着摆放青砖,虽然动作生疏,却笑得格外开心。不过工人师傅悄悄透露,游客摆好的砖还得重新调整——长城修缮讲究"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每块砖的弧度都要手工打磨,连排水用的拦水条都得按古制排布,一个工匠一天最多修2平方米 。
更让老外震撼的,是无人机这个"空中搬运工"。金山岭长城地势险要,以往运材料全靠人扛骡驮,12000斤物料得10天才能运完,还得开辟专用通道破坏生态 。现在无人机5分钟就能往返山脚与敌楼,单次载重75斤,每天飞80趟,两天就能完成全部运输,一周就能搞定整段修缮 。这种"老手艺+黑科技"的组合,让游客纷纷感慨:"古代靠人力修出奇迹,现在用科技守护奇迹。"
其实这样的文化碰撞早有渊源。就在去年,慕田峪长城就曾组织外籍友人参与"背砖体验",8.5公斤的模拟城砖让他们亲身感受古人筑城的艰辛 。而金山岭的修缮工程更藏着不少巧思:保留能复用的老砖,用丝状蓝藻形成生物结皮保护夯土,还靠三维建模监测墙体位移,把保护从"抢救"变成"预防" 。
当外国游客的镜头对准无人机与青砖的瞬间,拍下来的不仅是修缮现场,更是文化传承的新模样。从21196.18公里的长城本体(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到不断优化的入境政策,再到科技赋能的保护手段,古老遗产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与世界相遇。正如网友所说:"这趟中国行,既能看风景,又能懂文化,确实值得炫耀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