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12日电 (刘正平)当汉服雅韵与博物馆文化碰撞出火花,当乡村文旅项目撑起旅游骨架,当雨雾中的古寨赛道跑出体育经济新活力——安徽宿松正通过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持续擦亮“诗意山水 滋味宿松”品牌形象。在推进“全国全域旅游先行区”建设的进程中,宿松不断探索如何让文化“活”起来、旅游“立”起来、体育“热”起来,实现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放大与融合效益的长效释放。
这个“双节”假期,宿松县博物馆不再是静态的文物陈列空间。古筝声中,千余名汉服爱好者漫步展厅,“月满华裳?古韵中秋”汉服节将文物与传统文化节令巧妙结合;博物馆前草坪上的婚礼仪式,首次将公共文化空间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吸引近200名市民游客驻足见证;连演多场的黄梅戏展演,观众覆盖老中青三代,场场座无虚席。据统计,假期期间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4054人次,同比增长19.39%,单日最高客流突破千人,成为区域文旅新地标。
“我们致力于打破静态展陈的局限,让文化‘潮’起来,让场馆真正‘活’起来。”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从“汉服+音乐+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到非遗黄梅戏进馆传承,再到“草坪婚礼”等功能创新,每一项举措都围绕县文旅体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与“文化惠民工程”的部署展开。
如果说博物馆是宿松文旅的“软名片”,那么“松兹二十四首”项目则是发展的“硬支撑”。位于二郎河流域和美乡村示范带核心区,这一总投资约3.6亿元的项目正全速推进。目前已有8栋主体封顶,7栋主体施工与6栋基础建设同步进行,外立面装修与精装修也提前介入,为后期运营铺路。项目负责人郭青山表示:“我们不仅是建房子,更是将宿松的乡村文化与历史底蕴融入项目中。”此举也呼应了县文旅体局推动“四老”变“四新”、做好“四场”文章的发展思路。
未来,该片区将建成集民宿、独立餐厅、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综合文旅区,既可承接博物馆引来的文化游客,也能推动“农房变客房、田园变游园”的乡村转型。预计项目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24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约300个。
文化聚人气,旅游筑基础,体育则成为激活流量的“关键变量”。10月19日,2025中国诗歌之乡山径赛(宿松白崖寨站)在雨雾中鸣枪开跑,500余名越野跑者穿越“南国小长城”白崖寨。赛道串联起元朝古寨石墙、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攀龙门”等文化地标,让参与者在运动中感受“中国诗歌之乡”的深厚底蕴。
赛事顺利举办的背后,是县文旅体局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高标准承办赛事的系统支撑。“赛道融合了自然风光与文化故事,组织也非常到位!”20公里云履组女子冠军崔秋雨如此评价。更令人欣喜的是,参赛选手张煊三赛后随即规划了前往小孤山游览、品尝宿松鱼宴的行程,实现了“赛事流量”向“旅游消费”的有效转化。此前,腾勃中式台球职业联赛总决赛等赛事已为宿松积累了“体育+文旅”的成熟经验。
“文化铸魂、旅游筑基、体育引流,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县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经开区、高铁新区、省际毗邻示范区先行区、湖区、山区、城区六大板块,持续推动“四老”变“四新”,做好“四场”文章,深化农文旅体商融合,积极引进新业态、新项目、新场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持续擦亮“诗意山水滋味宿松”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