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文明长河浩浩汤汤;江海交汇,“水韵江苏”再写新章。
回看过去五年,各行各业经历复苏到高质量增长,具有频次高、效应强、可持续等特点的文旅消费,越来越成为率先撬动复苏、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十四五”以来,我省文旅市场“人财两旺”,2024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9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1.34万亿元,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201亿元。今年“国庆+中秋”8天假期,江苏接待国内游客6075.15万人次,游客总花费644.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8%和23.73%。
两位数的增长并不容易。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现在江苏文旅产业已由“拼资源”转入“比内容”、由“要素驱动”转入“创新驱动”的新发展阶段。
承压前行、危中寻机,江苏文旅人顺应人们文化体验、情绪消费的新趋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好消费促进、业态产品创新、产业提质升级“组合拳”,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出政策、搭平台,多措并举激活消费。
江苏省文旅厅专门就营业性演出、夜间文旅消费、入境旅游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并创新推出“苏旅贷”“乡旅E贷”专项金融产品,联动举办文旅消费推广季、乡村旅游节。
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6家、旅游休闲街区11家,均居全国第一。
做联动、促融合,创新产品“花样百出”。
“常州,教我如何不爱你?”“十一”假期,第十一届太湖湾音乐节涌入14万名乐迷。2023年至今,常州累计举办大型演出活动68场次,吸引乐迷超190万人次,累计拉动综合消费超100亿元。
江苏各地,“演出+旅游”“音乐+旅游”“遗产+旅游”等文旅融合业态纷纷迭代升级,《拈花一笑》《天仙缘》《大运扬州》《只此周庄》《彭城风华》等旅游演艺精品迭现。
为文旅插上“智慧翅膀”,江苏持续探索文旅与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南博《觀天下·坤輿萬國全圖》、中运博《运河奇境》等VR展成为新型旅游吸引物。
做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全省上下推出农文旅、文商旅、文体旅融合新产品,打造“太湖揽胜”水上旅游、“自在驾游”房车露营驿站、“水韵江苏”主题旅游列车等特色品牌。
今年以来,省文旅厅主动跟进、有效赋能“苏超”赛事,推出“跟着苏超游江苏”跨区域主题线路50多条、特色活动2800余项、惠民措施500余项,形成了“赛事引流、文旅留客、消费兑现”的文旅体商融合创新实践。
育主体、强链条,护航产业提质升级。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靠企业。培育文旅经营主体,江苏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创新推出“苏旅贷”金融产品,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精心引导和呵护文旅企业成长,引育创新型“链主”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全省已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4个,建成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8个,5家企业分别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企业集团20强。
今年9月,《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出台,以优质产品供给、消费服务扩大、产业空间拓展、经营主体培优、市场环境优化、政策支持保障六大行动,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千亩蟹塘连垛翠,一川菜花绕水柔。”今年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UNWTO)公布2025年度“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成功入选,实现我省“零的突破”,为“水韵江苏”再添一张新名片。
如今,“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这句标语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水+文化”是江苏最鲜明的特质,也是江苏文旅资源的优势所在。“十四五”期间,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放大,“水韵江苏”的概念更为深入人心。
立足品牌化,江苏文旅全方位、立体化打造“水韵江苏”文旅IP,实施旅游景区焕新行动和度假区品牌提升计划,“十四五”以来,全省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分别增至26家和10家,均居全国第一。
回望“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江苏文旅必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深厚底气和澎湃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图片由江苏省文旅厅、各地文旅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