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区因地形复杂,往往面临交通不便、游客体验单一、全龄适配性不足等行业共性痛点,如何突破地形限制,实现从传统观光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型,成为山地文旅项目升级的核心命题。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垂云通天河景区,依托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独特地理基底,完成了从单一溶洞观光到“OMG心跳乐园”体验型山地乐园的转型升级。该项目占地约200亩,以“上天入地”为核心主题,打造西游秘境、魔法森林、天空之城三大游乐组团,通过立体化交通体系构建、主题化场景设计、全龄友好体验打造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破解了山地景区的发展瓶颈,成为山地文旅项目改造升级的典型案例。本文我们将从项目改造的多个维度,系统解析该案例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山地景区改造提供参考。
1.地理与地质:复杂地形的双重属性
垂云通天河景区坐落于桐庐县瑶琳镇东琳村,核心区域为岩溶地下暗河,因亿万年前地壳变动与火山爆发形成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
垂云通天河全长4.5公里,河道落差380米,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地下水源丰沛、河道曲折幽深;周边纪龙山海拔约800米,常年云蒸雾绕、怪石嶙峋。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既为景区交通系统设计带来挑战,也为差异化的体验项目打造提供了地理基础,如山地高差、溶洞空间等独特地貌,为后续体验型项目落地提供一定优势。
2.发展历程:从观光到体验的主动转型
垂云通天河景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传统溶洞观光向综合体验型乐园的渐进式升级。
此前,景区核心产品仅为溶洞观光,业态单一、游客体验停留时间短。近年来,景区运营主体桐庐垂云通天河旅游有限公司洞察市场需求变化,在保留传统溶洞观光项目的基础上,引入潮流网红元素、亲子项目与AR科技,逐步完成业态扩容。杭州心跳游乐园有限公司作为关联主体,配合完成了高空滑板车、旅游接待大厅、旅游公厕等设施的建设,通过持续投资与技术创新,最终打造出“OMG心跳乐园”品牌,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型景区到综合性山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3.主题定位:“上天入地”的场景化表达
基于地形特征与转型目标,景区确定“上天入地”为核心主题,并拆解为三大主题组团:
l 西游秘境依托山地高差,打造天路飞车、凌空漂越等刺激类项目,诠释“上天”的体验感。
l 魔法森林围绕喀斯特溶洞展开,以地心科考队游船等项目实现“入地”的探秘体验;
l 天空之城聚焦高空场景,布局高空滑索、蹦极等设施,强化“天空”的视觉与体验冲击。
三大组团通过主题故事线串联,形成完整的游览体验序列,也为后续交通体系的设计划定了功能导向。
山地景区的核心痛点之一是上下山的体力消耗问题,OMG心跳乐园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一套适配喀斯特地形的立体化、多样化上下山交通体系,既解决功能性需求,又赋予交通设施体验价值。
1.天梯系统:“懒人黑科技”的普惠性设计
天梯系统是景区解决上下山疲劳的核心设施,由三段自动天梯与魔毯传送带组成,可直接将游客送至山顶,形成完整的垂直交通体系。相较于传统索道或缆车,魔毯传送带适配性更强,能适应短距离、小角度转弯的复杂地形,可灵活布置于山地环境中。
从游客反馈来看,其运力与效率可对标神仙居景区“南天梯”(全长104米,提升高度52米,梯阶宽度0.6米,单向运力3600人/小时),能有效满足景区日常及高峰期的客流运输需求,被游客称为“懒人黑科技”,大幅降低了不同年龄段游客的登山门槛。
2.天马行空:交通与主题融合的创新尝试
2022年投运的“天马行空”项目,是景区交通创新的标志性产品。该项目采用固定轨道加卡通白马造型的设计,以电力驱动,轨道总长约700米,累计爬升高度约60余米,运行速度每秒2米。
从技术层面,其固定轨道系统突破了传统登山索道无法短距离小角度转弯的局限,适配景区复杂的山地地形;从体验层面,卡通白马的造型增强了趣味性,且项目采用双向运行设计,游客可从山顶乘坐返回起点,提升了互动性与重复游玩的可能性,使其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成为网红打卡项目。
3.天路飞车:自主体验与山地适配的结合
天路飞车作为核心下山交通方式,设置2.2公里、3公里两种规格赛道,轨道落差达150米。赛道采用S型双环弯道设计,既增加驾驶的趣味性,也能有效控制车速保障安全;游客可自主控制车速,1.4米以下儿童可由家长陪同游玩,适配不同年龄段需求。
轨道沿山势蜿蜒布置,游客在驾驶过程中可欣赏山林美景,使交通功能与观景体验形成联动,进一步丰富了下山过程的体验感。
4.凌空漂越:水上体验的差异化下山方式
凌空漂越(逐龙漂越)是景区特色下山项目,采用1350米超长玻璃栈道水滑梯设计,落差约120米,含720°旋转弯道。
全透明玻璃栈道让游客在漂流过程中俯瞰山林景观,增强视觉体验;漂流全程使用清洁的通天河水,景区为游客配备雨衣、吹风机,解决湿身顾虑。该项目经专业设计与安全检测,采用双人皮艇并配备安全设施,无需佩戴安全帽即可体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了清凉刺激的下山选择。
(凌云天桥)
5.交通衔接:环形流线保障游览流畅性
景区的交通创新不仅体现在单一设施,更在于系统的衔接设计。景区规划了两条核心游览路线:
路线A为通天河游船→地心科考队→1号天梯→凌云天桥→2号天梯→九天云廊→天路飞车→天马行空→凌空漂越;
路线B为1号天梯→凌云天桥→2号天梯→九天云廊→天路飞车→天马行空→凌空漂越→通天河游船。
两条路线均实现全程无需爬山,且采用环形设计避免回头路,各交通节点设置清晰标识,游客可根据体力与兴趣选择组合方式,保障了游览的流畅性与自主性。
在解决交通痛点的基础上,景区从以下几个维度,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的完整性与舒适度。
一是主题化设计的沉浸式表达。
“上天入地”的主题不仅贯穿于交通与游乐项目,更融入场景空间与互动环节。景区从西游文化中挖掘故事线索,打造专属主题IP,结合AR、MR技术增强沉浸式体验;如天马行空项目将登山交通转化为童话式骑行体验,魔法森林组团依托溶洞打造地心探秘场景,使功能性设施与文化主题形成深度融合,赋予景区独特的文化辨识度。
二是全龄友好的人性化设计。
景区在体验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如入口设置身高体重测量仪,避免游客到现场无法参与项目的情况;溶洞内温度恒定18℃,兼具避暑与保暖功能;儿童推车可寄存,平缓路段允许推行;设置多个清凉休息区,满足游客休憩需求;配套自然科普沉浸式解说,实现游玩与知识获取的结合;针对儿童设计亲子项目,同时兼顾成年人的体验需求,真正实现全龄友好。
三是多层级的安全防护体系。
景区建立了“预防为主、多重保障”的安全管理体系。所有游乐设施均经过专业设计与安全检测;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为自主维护监管的设备购买游客保险;对员工开展专业安全培训,与医疗机构、消防部门建立合作,确保突发事件能及时处置,全方位保障游客安全。
景区的空间布局遵循“依山就势、主题串联”的理念,通过分层设计、功能分区、观景优化,最大化利用喀斯特地形优势。
1.分层布局:山脚-山腰-山顶的功能划分
山脚区域地势平坦,布置通天河游船码头、游客服务中心、餐饮购物区、儿童游乐区等服务设施,满足游客集散与基础服务需求;山腰区域通过天梯系统与山脚、山顶相连,设置凌云天桥、九天云廊、长空秋千等高空项目及半山驿等休息设施,是体验型项目的核心承载区;山顶区域为项目起点集中区,布置天路飞车、天马行空、凌空漂越的起点,同时设置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景俯瞰视角。
2.功能分区:三大组团的场景落地
西游秘境组团主要分布于山腰与山顶,利用山地高差打造刺激类下山项目;魔法森林组团围绕通天河溶洞布局,聚焦地下探秘体验;天空之城组团位于山顶与高空区域,通过高空项目强化“天空”主题。三大组团的空间分布与主题定位高度契合,形成清晰的功能边界,同时通过交通体系实现有机联动。
3.观景优化:多角度的视觉体验
景区注重观景视线设计,打造多维度的视觉体验:凌云天桥全长300米、高约150米,全透明玻璃设计,可俯瞰“富春山居图”式的山水美景;九天云廊位于高空200余米,悬空外挑129米,双层玻璃观景台提供“无人机视角”的观景体验;天路飞车轨道沿山势布置,游客驾驶过程中可欣赏沿途山林景观,使观景成为游览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九天云廊 )
景区的创新实践转化为显著的运营效果,客流与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验证了改造路径的可行性。
1.客流特征:季节性与节假日驱动明显
景区客流呈现鲜明的季节性与节假日集中特征:日常游客量3000-5000人次,周末增至7000-8000人次,高峰期突破10000人次;2024年7、8月暑期接待游客39万人次,日均6300人次,最高日客流超14000人次;2024年国庆期间,景区客流同比增长203.88%;2025年“五一”期间,所在瑶琳镇日接待游客创3.6万人次新高,显示出项目对核心客群的强大吸引力。
2.收入体系:多层次票价与二次消费赋能
景区构建了多层次的门票价格体系:成人通票399元(含主要项目)、1.2-1.5米儿童票199元、夜场双人票350元、2大1小套票899元(不含地心探险),地心科考队项目需额外付费100元。多层次票价适配不同家庭结构与消费需求,同时景区通过餐饮、文创、体验项目等二次消费点,结合智慧零售系统,提升游客人均消费价值,运营收入呈现良好增长趋势,2024年暑期跻身杭州热度最高的五大景区榜单。
桐庐OMG心跳乐园的改造实践,为山地景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可参考的核心逻辑:
1.地形适配:化地理限制为体验优势
山地景区的地形复杂并非绝对劣势,关键在于挖掘地形的差异化价值。OMG心跳乐园依托喀斯特地貌的高差、溶洞等特征,设计适配的交通与体验项目,将“爬山难”的痛点转化为“沉浸式山地体验”的卖点,实现了地形价值的反向利用。同类景区可立足自身地理特征,挖掘独有的地形优势,避免同质化的观光产品设计。
2.交通赋能:从功能满足到体验创造
传统山地景区的交通设施仅聚焦“运输”功能,而OMG心跳乐园将交通设施与主题体验、游乐功能结合,使天梯、天马行空、天路飞车等不仅解决上下山问题,更成为核心体验项目。这启示同类景区,交通体系设计需跳出“功能性”思维,将交通环节转化为体验环节,通过主题融合、互动设计,提升交通设施的附加值。
3.主题锚定:以在地文化构建差异化IP
景区以“上天入地”结合西游文化打造主题IP,使所有项目与场景围绕核心主题展开,形成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山地景区改造过程中,需挖掘在地文化资源,打造专属主题IP,并将其贯穿于空间布局、项目设计、交通体系等各个环节,避免“有项目无灵魂”的同质化问题。
4.全龄友好:兼顾多元需求的体验设计
全龄友好并非简单的“亲子项目叠加”,而是从设施适配、体验适配、服务适配等多维度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OMG心跳乐园的身高测量仪、恒温溶洞、休息区设置等细节设计,体现了对游客体验的精细化考量。同类景区需摒弃“以某一客群为核心”的思维,通过全维度的人性化设计,覆盖更广泛的客群范围。
5.安全兜底:体验创新的前提保障
景区的体验创新始终以安全为前提,从设施检测、制度建设到人员培训,构建了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山地景区的体验型项目往往涉及高空、高速、水上等场景,安全管理是运营的核心底线,需建立多层级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实现体验创新与运营安全的平衡。
桐庐OMG心跳乐园的改造实践,是山地景区从“资源依赖”向“体验驱动”转型的典型样本。该项目立足喀斯特地貌的独特基底,以立体化交通体系破解山地出行痛点,以主题化设计构建文化辨识度,以全龄友好与安全保障提升体验质感,最终实现了客流与收益的双重增长。其核心价值在于,跳出了传统山地景区“观光+索道”的单一模式,将地形限制转化为体验优势,将功能设施转化为体验载体,将在地文化转化为品牌内核。
对于国内众多面临转型压力的山地景区而言,这一案例提供的不仅是具体的项目设计思路,更是一套“因地制宜、体验为王、文化为魂、安全为基”的改造逻辑。未来,山地景区的升级之路,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游客体验为核心,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空间规划与运营管理,实现从“打卡式观光”到“沉浸式体验”的跨越,真正释放山地文旅的独特价值。
下一篇:广州新中轴线,再添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