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前的孩子正好处于自立阶段,发火哭闹、撒泼打滚等情绪事件非常多,父母经常为此头疼。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不同的做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看完这4个结果,你会改变你之前的做法吗?
01
粗暴制止
很多父母只能接受孩子表达出开心、快乐等正面情绪,不能接受孩子表达伤心、愤怒、嫉妒、羞愧等负面情绪。
孩子哭的时候,让孩子憋回去,不许他哭。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惩罚孩子,不让他发火。
这样做的结果,或许会让孩子变得“情绪稳定”,不哭不闹不发火,但往往是表面的和平。
那些负面情绪一点一点堆积在孩子内心,无处宣泄,要么在某一天猛然爆发,要么消耗掉孩子的生命力。
武汉市武昌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姜振东医生说:我们一年能看3万个孩子,最小的抑郁症患者是6岁,80%是心理情绪问题,不是精神问题。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小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0%。
可见,正确应对孩子的情绪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02
不理不睬
有一种做法是:当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转身走掉,不理不睬,漠视孩子,等孩子哭够了,气消了,咱们再谈。
乍一看,这么做好像没问题,因为父母普遍认为孩子的哭闹发火是对自己的威胁。
如果哄孩子,不就是纵容了这种威胁吗?不能惯着孩子!
也有的家长用这种方法磨炼出了一个从小就知道哭没有用、发火解决不了问题的懂事孩子。
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1-5岁的孩子会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的原因,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压力和激烈的负面情绪时,启动紧急应激反应模式--《孩子的大脑》
比如在吃零食、买玩具、看电视、玩手机这些事情上,哭闹发脾气确实是孩子在威胁大人。
很多家长会转身去别的房间,做别的事情,独立留下孩子站在那哭闹、发脾气,直到安静下来。
感到被“抛弃”的孩子,会越哭越厉害,试图用更激烈的情绪唤回父母的关注。
如果父母一直不过来,孩子就一直哭,直到精疲力尽。
看似是父母的胜利,但对于培养孩子情绪能力这方面来讲,是得不偿失。
孩子会愈加频繁的爆发出激烈的负面情绪,或者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
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发展出稳定的情绪能力。
03
过度看护
孩子哭闹伤心的时候,父母会觉得心疼,尤其是老人,最听不得哭声。
为了避免孩子再次哭闹,家长可能会极力避免各种惹孩子哭的事情。
只要孩子不哭不生气,啥都好商量。
这种过度看护孩子,也会阻碍孩子的情绪能力发展。
从情绪发展能力的规律来看,只有让孩子体验过生气、伤心等各种负面情绪,真真切切的感受情绪是如何来的,该如何走,才能逐步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
如果总是避免孩子接触危险、损失或者障碍,使他体会不到伤心或发怒的感觉,也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当孩子上学以后,这些情绪压力事件就无法避免了,那个时候,孩子将无法面对强烈的情绪。
04
情绪教练
只有当孩子度过了自立期,通常是5岁之后,孩子们才能发展出其他克服压力的办法,不再完全依赖外部的调节,在这之前,父母给予关切和帮助尤为重要。---《孩子的世界》
在孩子5岁前,父母要充当好孩子的情绪教练,在爱与关注下,手把手教会孩子感知情绪,表达情绪:
1、不要留下孩子独自发怒、哭泣
当孩子哭闹生气的时候,我们要比孩子更冷静,而不是比孩子更生气。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在这个时候获得关注。
我们可以深吸一口气,在孩子身边蹲下来,这个动作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糟糕的情绪状态下,依然会被父母关注,而不是抛弃。
如果父母情绪能力更稳定的话,可以拥抱孩子,这样的关注更有利于孩子调整情绪。
我们要把情绪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两个概念分开。
情绪是需要被接纳的,任何人都会出现不好的情绪,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表达情绪的方式需要调整,比如孩子打人打自己、摔砸东西,这是我们能控制的。
我们留在发怒哭泣的孩子身边,是理解孩子现在很难过,很生气的情绪,这一点需要让孩子感受到。
2、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情绪发泄方式
与其不断告诉孩子:生气不能打人,不能砸东西,哭闹不能躺地上。
不如告诉孩子:你可以打打抱枕、可以跺跺脚、可以抱着玩偶哭一哭,这样会让你舒服一些。
撒泼打滚是孩子无师自通的情绪表达方式,不想让孩子用这个方式,那就要教给孩子新的方式,比如:
◆在家里设置一个情绪角落,放一个可爱的小沙发,在墙上贴一些表情卡通图案,只要孩子伤心生气了,都可以坐在这个角落里释放情绪。
◆专门制作一个生气抱枕,让生气的孩子打一打,锤一锤。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气球,伤心的时候,我们吹个蓝色的气球,让孩子把气球放飞,生气的时候,我们吹一个红色的气球,让孩子打开窗户放飞出去。
这些方式都能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温和的、不伤害别人、不内伤自己的渠道,把负面情绪疏导出去。
有的孩子还会自己想出办法,比如画画、听故事、自己在房间呆一会儿。
慢慢的,孩子就能驾驭那些激烈的情绪了,达到我们期待的“情绪稳定状态”。
3、多和孩子讨论情绪
5岁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情绪学习模块就是认知情绪和表达情绪,孩子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负面情绪,每种情绪的表现是什么。
这不是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学会的,有多少成人都察觉不到自己愤怒情绪下隐藏的嫉妒、羡慕、羞愧。
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和孩子讨论情绪,包括:
◆每天晚上睡觉前倾听孩子今天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完整的描述情绪事件,被老师批评了所以伤心,和朋友闹矛盾了所以生气。
◆经常跟孩子说说自己遇到的情绪事件,让孩子知道原来大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在情绪怪兽面前,大人和小孩一样,都是要不断成长的。
◆给孩子读情绪类绘本,比如《生气的亚瑟》《小熊压力很大》《青蛙佛罗格》《小兔汤姆系列》,让孩子从绘本故事中了解各种情绪。
每一次激烈情绪爆发的事件都是孩子学会驾驭情绪的好机会。
如果孩子能够在5岁前获得充足的情绪锻炼机会,经常与自己的情绪连接,未来才不会在更大的压力事件中,被情绪击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