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运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为打造旅游热点门户城市,提供了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自信和力量。运城,因盐池而生,因盐运而兴,因盐商而富,因盐钞而盛。运城盐池,百二十里,东海玉树,西池银花,白练素裹,千古沉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巍巍中条山之北麓。盐的功能,为华夏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盐的作用,为华夏儿女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支撑;盐的价值,为华夏大地留下了丰硕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讲好盐池故事,打卡盐池胜景。
中条山
大河拐弯处,中条入云端。中条山早在唐宋时期即具盛名。《元和郡县》《太平寰宇记》均有记载。韩愈诗曰:“条山苍,河水黄。波浪沄沄去,松柏在山冈。”王禹偁诗云:“崛起巨流边,奔腾欲上天,远临沧海尽,高与太行连。”山之得名,
《大清一统志》“解州”条云 :“狭而长,西华岳,东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条。”中条山宝藏之丰富,林木之茂密,风光之秀丽,景观之众多,人文之繁盛。
中条山与北麓盐池,一阳一阴,一凸一凹,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山湖之间,烟波浩渺,诗意无限。云海、日出、霞光交相辉映,秀美壮丽,令人心醉神怡!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
条山风
“南风起,盐始生。”中条山的盐南风助力盐池的食盐生成,“盐花得此,一夕成盐。”含有盐份的卤水,经过风吹日晒达到饱和程度,自然结晶成盐,结晶成形后人们便组织力量去釆集,周而复始,自然印成。盐南风对盐的生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上古时期的舜帝始作《南风歌》称颂南风;唐代宗李豫曾封南风为“风神”,加以祀奉。
现代人把《中条山的风》作为小学生课本,以传后世;当地民间亦有“一年四季一场风,从初一刮到大年终。刮的小树无踪影,刮的大树拔了葱。刮的磨盘翻烧饼,刮的碌碌耍龙灯。”“池南肯刮风,人人记心中。熟一块,割一块,丰产又丰收”的民谣俗语广为流传。据统计,盐池的大风每季均有发生,但以春季 3—4 月发生最高,年平均风速 2.6 米每秒,全年 5 级以上风达到 181 天,7 级以上风达 110 天,8 级以上的风达 53 天。
南风歌
《南风歌》这首由上古时期虞舜吟唱的歌谣,表达了对自然界南风的赞美与祈昐;表现岀先民对“解愠、阜财”的向往与憧憬。说明世界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古代先民对南风的双重情感与情愫; 又阐明吟者以人为本,以民之忧的民本思想。
古人把《南风歌》看作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教化诗”。天下父母养育子女,就如自然界的南风养育万物。虞舜作为古代帝王,又是闻名天下的孝子,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是要教化天下百姓行孝父母,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是虞舜借歌颂自然界风的本质内涵。
【来源:运城盐湖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