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临床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药物治疗为主线,在明确诊断、手术类型等前提下,排除特殊情况后,对患者后续药物治疗提出的系统性、规范化、同质化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临床路径要求诊疗行为根据从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比如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指标等为依据,对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注意事项等进行规范,并贯穿药物使用的全过程。
正如临床路径是为了对患者进行同质化、规范化的治疗,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也是为了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用药方案进行规范和统一。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的核心内容是药物治疗方案,是在明确患者疾病诊断的前提下,以各疾病最新的权威诊疗指南作为依据,结合各医疗机构药品供应目录实际品种,对用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包括不同疾病亚型或疾病进展期用药、一线或二线用药,以及详细的用法用量等。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可以看作是对现行临床路径在用药方案方面的完善和补充,既可丰富临床路径中的药物治疗部分,又可独立于临床路径对医院合理用药进行规范与考核。
梳理+评估
抓住试点契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细胞癌、心房颤动临床药物治疗路径于2024年7月获批为重庆市首批优化临床药物治疗路径试点工作。医院对此高度重视,先后进行思路构建、组织体系及制度建立、路径构建前评估、路径建立及培训学习安排。
在思路构建方面,医院优先对当前国内排名第4的常见恶性肿瘤——肝癌进行了大胆的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尝试。作为国家癌症中心第一批肝癌规范化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3年收治了肝细胞癌患者4000余位。以肝细胞癌患者的药物治疗为主线,医院根据临床诊疗指导原则、指南,结合医院药品目录制定了临床药物治疗路径,路径中除包括指南推荐的抗肿瘤治疗方案外,亦含有抗病毒治疗药物、保肝药物以及相关不良反应处理药物。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世界范围内患病率为2%~4%,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房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规范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对院内现有的房颤相关临床路径及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指南进一步完善了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种类、使用疗程、药物不良反应处置等,并将住院诊察费项目嵌入路径工作中,形成了房颤药物治疗临床路径。
在制度建立及组织体系构建方面,医院积极在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了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工作组,共同管理临床药物治疗路径,明确职责及分工。具体体现在优化肝癌及房颤规范化诊疗及多学科诊疗(MDT)制度,制定规范化诊疗规定,定期开展肝癌及房颤诊疗质量分析、典型病例讨论会议及MDT,就医院肝癌、房颤诊疗阶段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后及时制订质量改进的计划和提出改进措施。
在路径构建前用药情况评估方面,医院药学部对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实施前的肝细胞癌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研、合理性点评及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亏损病例点评,并对院内现有心房颤动相关临床路径及执行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分析路径具体变异原因,为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制定、实施以及成效评估奠定基础。
在药物治疗路径建立方面,药学部对医院肝细胞癌治疗相关药品目录进行了梳理,并以国内外权威指南为依据,结合医院药品目录,兼顾基药、集采、国谈药品情况,制定靶免治疗药物治疗路径初稿,包括药物种类、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等关键内容,形成肝细胞癌临床药物治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临床药物治疗路径表单。
依托前期调研结果,药学部在医院现有心房颤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梳理了医院现有房颤药品目录及各药品循证推荐及药品费用信息,并联合相关临床科室医师结合最新循证证据制定了房颤临床药物治疗路径表单。
在药物治疗路径审批及运行方面,路径经相关临床科室主任审批修改后,由药学部联合医务处、临床科室、信息中心等部门进行肝细胞癌、房颤临床药物治疗路径专题讨论,修订后形成终版。另外,药学部还需联合医务处将肝细胞癌、房颤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录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并督促相关临床科室参照执行。
在相关临床科室培训学习方面,由药学部对重点科室进行点对点的合理用药培训与宣传,促进临床医生规范肝细胞癌、房颤的药物治疗,并重视用药监护、关注治疗方案的经济性及相关政策变化,同时加强对肝细胞癌、房颤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的宣传。
体系+制度
建设成效初现
基于上述前期工作,当前医院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相关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医院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工作制度得以完备,由医务处、药学部、信息中心、相关临床科室等多个科室共同建立并开展试点;临床药物治疗路径组织体系得以构建,医院成立了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工作组,负责研究制定路径的具体工作目标、范围、措施、责任人和工作时效等;医院药学部及相关临床科室还分别成立了心房颤动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实施小组和肝细胞癌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实施小组,负责工作的具体执行和贯彻落实,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其次,两项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具体内容得以明确。一是肝细胞癌临床药物治疗路径,该路径由药学部依据权威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拟定,方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实操性;路径管理流程明晰、病种所涉治疗药物全面、药物选择方案简洁明了、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干预方案详实。二是心房颤动临床药物治疗路径,该路径现已完成房颤相关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及表单制定。
再次,医院药物治疗路径审批及运行已经完成,经两轮专家审批后确定了最终版本,并由医务处与药学部联合对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路径进行及时更新维护,并要求相关科室收治的肝细胞癌、房颤患者中符合路径纳入条件的均应纳入路径并严格按照路径流程执行。
最后是医院用药合理率的提升。据统计,医院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实施前的肝细胞癌病历合理性点评中发现存在适应证不适宜病历10份,已要求相关临床科室及时沟通并整改。经路径实施及培训、宣讲后,医院调取近3个月数据进行点评分析,未再发现适应证不适宜情况。
循证+质控
多维度保安全
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作为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能够通过标准化用药方案和同质化管理,在保障患者安全、节省药品费用、提升治疗效率等方面发挥显著优势。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但疾病诊疗指南更新迅速,路径需具备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需定期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查证国内外最新指南与循证证据,更新路径内容;另一方面,需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路径执行中的异常数据(如出径率、不良反应等),及时修订路径细则。
在药物治疗临床路径投入使用过程中,能够发现,临床医生对路径的认知不足是普遍挑战。医院通过点对点培训使医生对指南方案的知晓率提升,但仍需强化对低年资医生的培训教育。未来,或可构建分层培训体系,针对高年资医生侧重路径更新与疑难病例讨论,针对低年资医生开展标准化方案培训。
此外,路径质控是保障实施效果的关键,当前虽能够通过病历点评与DRG分析发现用药不合理及费用超支付标准的问题,但尚未针对临床药物治疗路径建立系统化质控指标。下一步,医院将着手制定涵盖路径依从率、药物经济学指标、患者预后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并定期发布质控报告。
临床药物治疗路径是医疗质量提升与医保控费的双赢探索,其成功并非药学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依赖临床、药学、医保、信息等多部门深度协同,方能达成动态优化、多学科协作、信息化支撑、质控闭环的有机结合。下一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进一步完善路径试点工作,并将试点经验拓展至其他病种,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于更规范、精准、经济的药物治疗。
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主任 钱妍
编辑:谢文博 秦明睿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徐秉楠
上一篇:水口山旅游胜地具体位置
下一篇:它有最好的音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