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内耗第一步,夺回主体性
创始人
2025-05-24 12:10:44
0

心理咨询师@晓航接触过很多焦虑抑郁的人,她发现这些人有个相同点——

每次说话都是“他们”怎么样:“他们会不会觉得……”“他们是不是……”

而豁达爽快的人则相反,沟通时都用“我”打头:“我想要……”“我感受……”

这两年,心理学界有个很火的词——主体客体化。

这原本是个哲学概念,主体意为“我”,客体意为“你”。

当把“我”放置于“你”的评判下,“我”就容易想太多。

当一个人丧失自我,把自己当“客体”,内耗便随之而来。

换句话说,只有夺回主体性,一个人才能从根上斩断那些胡思乱想。

01

前阵子看韩国作家金爱烂的书,有个故事挺有感触。

一个叫徐美英的女孩,常年饱受内耗折磨。

读书时她怕人说她笨,上班后又怕人说她丑。

思虑万千的她总是变着法儿地“折腾”自己,拼命读书、减肥就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目光。

而且,每次做点什么事,她都下意识地偷瞄周围的反应。

一旦听见谁叹了气,嘀咕几句,就开始紧张,搞得自己又累又焦虑。

一次,有位朋友约她见面,她明明另有安排,但还是答应了。

而下一秒,她就开始思考,如何给人一个好印象。

那天,她早早起床,就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礼物,反复琢磨。

最终,她把自己塞进一套特别紧的职业装,踩着10公分高跟鞋出门了。

然而一见面,朋友只是抱怨了一句天热,美英就觉得自己穿错了衣服。

在心里反复嘀咕:别人看我是不是觉得很夸张?我这个样子像不像个怪人?

约会结束都过去好几天了,美英还在复盘那天的全过程。

她就像个审判官,把自己置于法庭上,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厉审视。

慢慢地,她陷入漫无边际的自我怀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烦得不行。

掩卷细思,我发现美英所有的痛苦,根源就在于,她总是把自己当“客体”凝视。

她习惯于忽略真实的自我感受,总是站在外人的位子上,对自己指指点点。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

“凝视是来自上位者的软暴力,被凝视的感觉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凝视不仅仅是观察,它还包含了评价甚至攻击的权力。”

而最毒辣的凝视,不是他人的目光,而是你对自己的苛求。

当你用“上帝视角”审视自我,内心不可能有平静的一天。

有人做过一个比喻:过度反省就像在玩一场危险的想象游戏,充满敌意的较量中,斗争双方全是你自己。

你勒令自己完美,不允许自己犯错,想被所有人喜欢……

有一样做不到,你就开始自我攻击,最终沦为内耗的牺牲品。

02

心理学界认为,找回主体性就是要突破外在束缚,把自我放在第一位,进而重建独立人格,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令自己不爽的要求,可以拒绝;自己讨厌的人,可以不理。

不必再去分析对方,只是全然地表达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清清爽爽地工作生活。

小说《沧城》中,就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偏远的滇北小镇,有个叫金凤的女人,性子豪爽,不拘小节。

但她却嫁给了一个文绉绉的读书人,对方很瞧不上她风风火火的样。

起初,为了讨丈夫欢心,金凤是想破了脑袋,做什么事都顾虑重重。

但这样活得太憋屈,脑子总是乱作一团,做事也总是弄巧成拙。

后来她索性“豁出去”,管他怎么想,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她不再围着丈夫转,而是向生产队主动请缨,做起了“赶马女”,每天驾着一匹马,在山沟沟间来回送货。

颠簸崎岖的山路,风里来雨里去,金凤却乐得自在。

她不用再看丈夫的脸色,不必再听邻里的闲话,心里有说不出的清净。

一个人赶马的路上,想走就走,想笑就笑,想唱就唱,巴适得很。

这就是夺回主动权后,人可以活出的样子。

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

生活中你的吃穿住用,不必管他人怎么评说;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以自己感受为重。

对外界的反应,不猜不怕不紧张,干脆利落地做自己,心无旁骛地生活。

从“被评价”“被评判”“被要求”中逃离,我们的心境便会豁然开朗。

到最后,那些萦绕心头的思绪,会伴随你夺回自我的同时,风流云散。

03

美国作家迈克尔·辛格,曾因过度忧虑,差点毁了自己。

当年他从佛罗里达大学毕业后,本想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

无奈事与愿违,不仅事业上接连受挫,还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婚姻。

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后,不等别人说什么,他先在心里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

那几年,他时常在头脑里对自己进行审判,一会嫌弃自己不够好,一会抱怨自己命太苦。

而内耗就像滚雪球,把生活里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进去,直到将迈克尔彻底压垮。

他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每天活得惶惶不安,不得不去看精神科医生。

这期间,有人建议他不妨去冥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彻底理清思绪。

就这样,迈克尔·辛格踏上了“寻找自我”的冥想之旅。

在著作《清醒地活》中,他分享了自己夺回主体性的全过程。

首先,人要弄明白“我”是谁。

“我”不是镜子中那个身体,不是叫什么的名字,也不是儿子、职员这种身份。

而是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对万事万物的察觉,对茫茫人生的体验。

把“我”的感受放在最前面,你就不会过度在意别人的反应。

只会专注地做事,于每一分每一秒中感受,而不是一刻不停地瞎想。

比如,你穿了件喜欢的衣服,就感受那份喜悦,不必管别人觉得好不好看;

比如,大家都找工作你选择了考研,就接住这份挑战,也无需多虑其他。

第二点,完全对“我”负责。

既然有了自主选择,那结果如何,全然接纳。

结果满意,就继续努力,不满意,就立马改过。

不给自己迟疑的“中间状态”去瞻前顾后,去不断反刍。

积极做事,当内心被丰富的体验塞满,就容不下没意义的思考。

迈克尔就这样一点一点把自己从“外界的审判”中夺了回来。

他喜欢清净,就开了一家冥想社,他喜欢分享,就写网文出书表达自己。

几年后,当他再出现在公众视野,全然一副神清气爽的样子。

从辛格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

夺回主体性,关键就在于尊重自己的感受,专注做自己的事。

不帮别人“霸凌”自己,完全站在自己这边。

心中只装着一个念头,顾好眼下,认真生活。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内耗,回归平静。

一期访谈上,媒体人刘同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坦言自己是标准的小镇青年,也有讨好型人格,常年内耗严重。

尤其二十多岁的时候,对人谄媚得很,干什么都谨小慎微。

但如今的他,是畅销书作家,上市公司高管,内心强大得很。

刘同说,转变的关键点,就是找回了自己的主体性。

他反复提醒大家:

一定要把“评价标准”从别人手中夺回来,人的精神力量才不会被分散。

否则,这个人批评你,你就反思,那个人质疑你,你就自证,再有个人讨厌你,你就自责……

那你的内心戏,将乱糟糟地,没完没了。

倒不如把这些人请下人生舞台,演自己的剧本,过自己的日子。

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在自己的命运中主宰方向。

不多想,不过虑,不为难自己,内耗这种事就不会找上你。

与朋友们共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特朗普政府与哈佛“争斗”升级,... 据央视新闻消息,过去两天,特朗普政府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争斗又升级。哈佛大学23日再次起诉特朗普政府,指...
维生素C是蓝莓的4倍 吃它好处... 又到了吃桑葚的时候,紫黑透亮的小果子,成熟后酸甜可口、丰满多汁,吃法颇多。可洗干净后直接生吃,还能榨...
宛如诗画的九寨沟,翠海奇观究竟... 九寨沟凭借其独特的地质形态、丰富的水域景观、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四季变换的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盘点全国各个省市油条的做法 油条,作为中国早餐界的“扛把子”,以其外酥内软、百搭多变的特点,在各地衍生出千姿百态的吃法与做法。从...
第二届青海国家公园主题公益嘉年... 活动现场。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陆广涛 摄 青海日报融媒体5月24日讯(记者 陆广涛)5月23日,第二...
美国制造的iPhone,多少钱... 美国制造的 iPhone 价格因型号、存储容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较新的 iPhone 14 系列为...
原创 经... 每年夏天,防湿都是养生重点之一。 夏天天气炎热且降雨频繁,外界环境变得又闷又湿。我们的身体在这样的环...
尼克斯肉搏失效再折一阵 步行者... 东决G2开打前,尼克斯要调整的事项其实挺多。 首先,在经历了G1被翻盘的噩梦后,队员们都需要心理上的...
原创 既...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如此经历:身体有时候会感觉发冷,但有时候又会发热,而对于这样的症状,其实在中医...
盘点全国各个省市油条的做法(二... 油条作为中国早餐的“万能配角”,在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中不断焕发新意。从云南的稀豆粉油条到贵州的折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