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晓航接触过很多焦虑抑郁的人,她发现这些人有个相同点——
每次说话都是“他们”怎么样:“他们会不会觉得……”“他们是不是……”
而豁达爽快的人则相反,沟通时都用“我”打头:“我想要……”“我感受……”
这两年,心理学界有个很火的词——主体客体化。
这原本是个哲学概念,主体意为“我”,客体意为“你”。
当把“我”放置于“你”的评判下,“我”就容易想太多。
当一个人丧失自我,把自己当“客体”,内耗便随之而来。
换句话说,只有夺回主体性,一个人才能从根上斩断那些胡思乱想。
01
前阵子看韩国作家金爱烂的书,有个故事挺有感触。
一个叫徐美英的女孩,常年饱受内耗折磨。
读书时她怕人说她笨,上班后又怕人说她丑。
思虑万千的她总是变着法儿地“折腾”自己,拼命读书、减肥就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目光。
而且,每次做点什么事,她都下意识地偷瞄周围的反应。
一旦听见谁叹了气,嘀咕几句,就开始紧张,搞得自己又累又焦虑。
一次,有位朋友约她见面,她明明另有安排,但还是答应了。
而下一秒,她就开始思考,如何给人一个好印象。
那天,她早早起床,就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礼物,反复琢磨。
最终,她把自己塞进一套特别紧的职业装,踩着10公分高跟鞋出门了。
然而一见面,朋友只是抱怨了一句天热,美英就觉得自己穿错了衣服。
在心里反复嘀咕:别人看我是不是觉得很夸张?我这个样子像不像个怪人?
约会结束都过去好几天了,美英还在复盘那天的全过程。
她就像个审判官,把自己置于法庭上,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厉审视。
慢慢地,她陷入漫无边际的自我怀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烦得不行。
掩卷细思,我发现美英所有的痛苦,根源就在于,她总是把自己当“客体”凝视。
她习惯于忽略真实的自我感受,总是站在外人的位子上,对自己指指点点。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
“凝视是来自上位者的软暴力,被凝视的感觉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凝视不仅仅是观察,它还包含了评价甚至攻击的权力。”
而最毒辣的凝视,不是他人的目光,而是你对自己的苛求。
当你用“上帝视角”审视自我,内心不可能有平静的一天。
有人做过一个比喻:过度反省就像在玩一场危险的想象游戏,充满敌意的较量中,斗争双方全是你自己。
你勒令自己完美,不允许自己犯错,想被所有人喜欢……
有一样做不到,你就开始自我攻击,最终沦为内耗的牺牲品。
02
心理学界认为,找回主体性就是要突破外在束缚,把自我放在第一位,进而重建独立人格,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令自己不爽的要求,可以拒绝;自己讨厌的人,可以不理。
不必再去分析对方,只是全然地表达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清清爽爽地工作生活。
小说《沧城》中,就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偏远的滇北小镇,有个叫金凤的女人,性子豪爽,不拘小节。
但她却嫁给了一个文绉绉的读书人,对方很瞧不上她风风火火的样。
起初,为了讨丈夫欢心,金凤是想破了脑袋,做什么事都顾虑重重。
但这样活得太憋屈,脑子总是乱作一团,做事也总是弄巧成拙。
后来她索性“豁出去”,管他怎么想,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她不再围着丈夫转,而是向生产队主动请缨,做起了“赶马女”,每天驾着一匹马,在山沟沟间来回送货。
颠簸崎岖的山路,风里来雨里去,金凤却乐得自在。
她不用再看丈夫的脸色,不必再听邻里的闲话,心里有说不出的清净。
一个人赶马的路上,想走就走,想笑就笑,想唱就唱,巴适得很。
这就是夺回主动权后,人可以活出的样子。
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
生活中你的吃穿住用,不必管他人怎么评说;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以自己感受为重。
对外界的反应,不猜不怕不紧张,干脆利落地做自己,心无旁骛地生活。
从“被评价”“被评判”“被要求”中逃离,我们的心境便会豁然开朗。
到最后,那些萦绕心头的思绪,会伴随你夺回自我的同时,风流云散。
03
美国作家迈克尔·辛格,曾因过度忧虑,差点毁了自己。
当年他从佛罗里达大学毕业后,本想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
无奈事与愿违,不仅事业上接连受挫,还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婚姻。
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后,不等别人说什么,他先在心里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
那几年,他时常在头脑里对自己进行审判,一会嫌弃自己不够好,一会抱怨自己命太苦。
而内耗就像滚雪球,把生活里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进去,直到将迈克尔彻底压垮。
他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每天活得惶惶不安,不得不去看精神科医生。
这期间,有人建议他不妨去冥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彻底理清思绪。
就这样,迈克尔·辛格踏上了“寻找自我”的冥想之旅。
在著作《清醒地活》中,他分享了自己夺回主体性的全过程。
首先,人要弄明白“我”是谁。
“我”不是镜子中那个身体,不是叫什么的名字,也不是儿子、职员这种身份。
而是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对万事万物的察觉,对茫茫人生的体验。
把“我”的感受放在最前面,你就不会过度在意别人的反应。
只会专注地做事,于每一分每一秒中感受,而不是一刻不停地瞎想。
比如,你穿了件喜欢的衣服,就感受那份喜悦,不必管别人觉得好不好看;
比如,大家都找工作你选择了考研,就接住这份挑战,也无需多虑其他。
第二点,完全对“我”负责。
既然有了自主选择,那结果如何,全然接纳。
结果满意,就继续努力,不满意,就立马改过。
不给自己迟疑的“中间状态”去瞻前顾后,去不断反刍。
积极做事,当内心被丰富的体验塞满,就容不下没意义的思考。
迈克尔就这样一点一点把自己从“外界的审判”中夺了回来。
他喜欢清净,就开了一家冥想社,他喜欢分享,就写网文出书表达自己。
几年后,当他再出现在公众视野,全然一副神清气爽的样子。
从辛格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
夺回主体性,关键就在于尊重自己的感受,专注做自己的事。
不帮别人“霸凌”自己,完全站在自己这边。
心中只装着一个念头,顾好眼下,认真生活。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内耗,回归平静。
▽
一期访谈上,媒体人刘同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坦言自己是标准的小镇青年,也有讨好型人格,常年内耗严重。
尤其二十多岁的时候,对人谄媚得很,干什么都谨小慎微。
但如今的他,是畅销书作家,上市公司高管,内心强大得很。
刘同说,转变的关键点,就是找回了自己的主体性。
他反复提醒大家:
一定要把“评价标准”从别人手中夺回来,人的精神力量才不会被分散。
否则,这个人批评你,你就反思,那个人质疑你,你就自证,再有个人讨厌你,你就自责……
那你的内心戏,将乱糟糟地,没完没了。
倒不如把这些人请下人生舞台,演自己的剧本,过自己的日子。
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在自己的命运中主宰方向。
不多想,不过虑,不为难自己,内耗这种事就不会找上你。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