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千年文脉,清远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之地,孕育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谱时代新篇,清远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粤港澳大湾区北缘的文化“新极点”焕发光彩、加速崛起。
从千年瑶寨的歌舞到清远长隆的欢腾,从非遗工坊的织机到广清纺织园的智造,从秦汉古驿道上的叩响到北江游轮上的汽笛……这座有山有水有文化的书香城市,始终以“文化厚度”丈量“发展高度”,以文化为支点撬动一场深层次的产业蝶变,加快构建南部片区“清远长隆+北江生态”、北部片区“国家公园+壮瑶风情”的千亿级生态文旅产业格局,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度假目的地。
清远正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度假目的地。曾亮超 摄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以“天赋风土 激情山水”为主题的清远馆亮相。从2014年以参展商身份参加,清远已连续十一年亮相文博会现场(含线上展)。历年来,从清远馆的主题、设计到参展农文旅、非遗产品,是清远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特别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集中呈现。
古韵流芳“筑高地”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清远位于南岭山脉南侧与珠三角的接合带,历史文化悠久,自秦汉以来便是南北通衢。依山傍水、物产丰饶,瑶、壮、广府、客家共处其间,韩愈、刘禹锡、苏东坡、米芾、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珍贵足迹,造就了清远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多元的文化,沉淀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清远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0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5年5月1日起,《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标志着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全新阶段。
传承是根,创新为魂。清远积极推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点围绕青塘考古遗址、岩山寨考古遗址加强政策、经费、土地等要素保障。同时,完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制度体系,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连州片区)项目及连州、英德古城保护规划和文物修缮工程,实施传统古村落保护工程等。
举行“长亭外 古道边——西京古道调查成果展”,各界游客沉浸式了解粤北乃至广东历史发展和文化脉络延续的“百科全书”;2万余人欢庆连山壮族“牛王诞”,感受壮家美食宴、非遗巡游会、文创商品展、农耕竞技赛……近期一系列活动火热进行,正是清远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创新为清远文化传承注入制度动能。清远做好戏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传统非遗等中华优秀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旅游+非遗”“旅游+文艺”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中华优秀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旅融合“铸热点”
2025年春节假期累计接待游客297.23万人次,同比增长11.64%;“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75.77万人次,同比增长47.42%。
今年以来,清远农文康旅产业发展始终亮点纷呈、热力十足,在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版图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清远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文旅融合中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抓好清远长隆、北江生态经济带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一带一廊一区”千亿级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古韵传新声,清远深入发掘本地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北江文化、历史名人等文化底蕴,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不断开启“文旅+百业”新篇章,深度挖掘区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让游客深度体验清远山水、漂流、溶洞,领略壮瑶民族文化等优质文旅资源,感受耍歌堂、长鼓舞等非遗魅力。
北江夜未央,立足清远实际,组织开展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持续扩大清远文旅活动影响力,培育文旅活动话题和消费点。深入挖掘清远夜经济,推进清远酒店项目建设,培养夜游经济业态,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辐射功能的文化特色夜游消费街区。加强策划文旅融合新项目,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旅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长隆效应”显,从春节假期到“五一”假期,清远长隆始终是清远乃至广东文旅市场的热点之一。清远着力构建“一带一廊一区”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大力度抓好农文康旅项目建设。其中南部片区以清远长隆为龙头,谋划带动北江畅游、温泉康养、激情漂流、乡村民宿等特色文旅项目多点开花;北部片区以岭南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清远段规划建设。
清远长隆。 资料图。
清远文旅的港澳“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
自启动“十万港人游清远”活动以来,以“高铁+旅游”双向赋能激发港澳来清旅游热潮,“一小时直达清远”大大提高港澳游客体验感。“以前到清远游玩只能转乘大巴,这次乘坐清远专列高铁,约1小时就能直接到达,让我们的旅行体验更方便、更顺畅。”香港市民韩先生点赞道。
文化惠民“赋新篇”
文化瑰宝人民创,文化服务全民享。近年来,清远市不断优化服务机制,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增强文化供给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清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清远以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建设为引领,构建“书院+书房+书屋”建设体系,着力建设一座有山有水有文化的书香城市。
清远江心岛岭南书院,市民在湖边阅读。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彭伟柱
其中,江心岛书院作为清远市“文化客厅”和城市名片,举行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内容涵盖传统文化传承、人工智能普及、美好生活体验、全民阅读推广等多个领域,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市建成有爱阅书房、北江生活馆、三禾书院·粤书吧等新型阅读空间63个,逐步构建了15分钟“城乡阅读生活圈”,1031个农家书屋共同形成了公共阅读服务全覆盖的“同城网”。
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及乡村振兴工作,清远市对镇、村基层文化设施进行优化,活化利用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丰富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和内容,打造新型“文化驿站”。实施农家书屋优化工程,建设示范书屋。推动开发清远市文化共享平台,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点单、企业上门、政府买单的全流程对接。目前,全市已建成1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8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120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基层全覆盖。
近年来,清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积极创建“逢8出发”“绘本阅读进乡村”“清远人读清远书”“清声远读”“半月谈书”“阅见美好 法治同行”等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成为清远城市文明的亮丽名片,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创新打造近悦远来的“湾区客厅”
作为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最近的山区市,清远不仅有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等欣欣向荣的产业“奋进图景”,还有一幅引人入胜的绿美生态与人文风情“魅力画卷”。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梯田。 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在这片占全省面积超1/10的广袤土地上,有广东最高的山——广东第一峰;有广东最绿的景——连阳地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连山、连南森林覆盖率分别稳居全省第一、第二;有最秀的水——北江清远段干流约166公里,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态、农业、旅游资源,韩愈等文人墨客都在清远留下了吟诵山水的诗文,留下丰富的石刻;有最独特的民族风情——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居全省之首,全市共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3个少数民族乡……
广东第一峰。 资料图。
清远素有“山水清远、岭南绿都”之誉,拥有“中国温泉之城”“中国漂流之乡”等众多亮丽“名片”。全市共有开放接待旅游景点130多个、4A级以上景区2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5个,省级乡村民宿示范镇3个、示范点5个,先后培育出清城区东城“田园民宿”、清新区三坑镇“温泉民宿”等特色乡村民宿产业集群,乡村酒店(民宿)达506家、备案总量占全省1/7,9家入选首批“广东省100家高品质民宿”。
此外,清远长隆为清远旅游业注入一针“强心剂”,曾经苦于“有星星没有月亮”的清远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全市春节假期、“五一”假期接待游客量与旅游收入持续大幅增长,尤其是“五一”假期全市游客量、收入同比增长近五成。
清远正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快构建南部片区“清远长隆+北江生态”、北部片区“国家公园+壮瑶风情”的千亿级生态文旅产业格局。
一个近悦远来的“湾区客厅”逐渐成形。当地以清远长隆景区开业为契机精心策划“我在清远过大年”系列文旅体活动,开展“跟着长隆游清远”系列活动,推出涵盖森林+温泉、森林+风光、森林+康养、北江+文化等6条游玩路线,4条涵盖美食、亲子研学、城市观光、户外活动的Citywalk路线。
下一篇:我的中东欧博览会之旅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