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过了45岁,不管身体看起来多健康,大多数人的身体状态其实已经发生变化了。
肌肉开始流失,内脏脂肪悄悄堆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骨密度慢慢降低,但这些变化很少引起警觉。
因为它们没有明确的疼痛,也不妨碍走路和吃饭,很多人就觉得“自己还行”,其实只是还没摊上真正的事。
有些病不是发生在某个瞬间,而是积累在日常生活里。这个岁数之后,身体的代谢能力没以前强,修复能力也在下降,免疫功能变得迟缓,很容易出问题。
高血压、动脉硬化、肿瘤、认知障碍这几种病,都是45岁之后慢慢变多的。而这几个病早期往往没啥明显症状,一旦发出来,基本都进入慢性期,很难彻底逆转。
先说血管。很多人以为血压高了再吃药就行,实际上血压升高只是结果。
血管老化、内皮损伤、血液粘稠度上升、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这些问题早在血压升高前就已经开始了。如果等到血压超过140/90才开始吃药,很多时候已经晚了。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年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45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38%的人存在高血压,但其中约一半不知道自己有问题。
更可怕的是,那些“没感觉”的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去测血压,也不会改饮食或生活方式,等到出现脑出血或者心梗,几乎都是突发型。
有人觉得跑步锻炼就能避免这些病,其实不完全对。
锻炼确实重要,但在45岁以后,心肺功能下降明显,剧烈运动反而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特别是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开始高强度锻炼,风险更高。
比起跑步,其实有规律的快走、低强度抗阻训练、睡眠时间保证、情绪波动控制这些更靠谱。压力管理在这个阶段变得比锻炼更重要,这是很多人忽略的点。
慢性压力会持续刺激肾上腺,增加皮质醇水平,引发高血糖、高血脂,也会干扰血管舒张能力,加重血管负担。
接下来要说的是癌症。这个话题很沉重,但不能不讲。45岁之后,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癌基因突变几率上升,免疫监控能力减弱,本来可以清除掉的异常细胞慢慢积累下来。
尤其是消化道肿瘤、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这些,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后明显上升的。
2021年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45岁以上人群的肿瘤发病率是40岁以下的4.5倍,特别是结直肠癌和胃癌,每年新增病例里,超六成都集中在50岁以上。
很多人总觉得,癌症是遗传的、是运气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影响癌变概率的,不是有没有家族史,而是生活中的积累。
熬夜、暴饮暴食、烟酒不离手、不运动、情绪压抑,这些因素的组合,比基因更危险。
特别是饮食结构,大量数据显示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饮食显著增加肠癌和乳腺癌风险。
但也有种更容易被忽视的疾病:认知障碍。轻度认知功能减退在45岁就能出现,表现是注意力下降、短期记忆变差、逻辑处理能力变慢,这些往往被当成“太累了”“没睡好”。
但如果持续超过6个月,就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有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很多人不知道,这类神经退行性病变不是老年才开始的,它从中年就埋下了种子。
哈佛大学2019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人在45岁时如果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状态,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提高了2.3倍,甚至比高血压还危险。
也就是说,大脑的老化,不是从老年开始,而是从长期忽视睡眠、忽视情绪调节开始。
这种疾病没办法靠补脑药解决,关键还是要长期的神经刺激和认知保护。阅读、写作、学习新技能、主动社交,这些都比任何保健品有用。
但问题是,很多人一过45岁,反而越来越懒得学习,社交圈子变窄,兴趣消失,脑子不用就真的废了。这个过程悄无声息,但不可逆。
除了这些常见病,还有一个必须说的,就是肌少症。这个词听起来陌生,其实它早就影响到大多数人,只是被忽略了。
45岁之后,肌肉开始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60岁后加速到每年3%。肌肉一旦减少,基础代谢下降,胰岛素利用率下降,骨骼稳定性变差,跌倒风险上升。
关键是,这种变化没有明显症状,不疼也不痒,只有在突然爬楼费劲、走路发软的时候才会注意到。
肌肉不是只是“力量”问题,它关系到全身系统稳定。肌肉少的人,血糖控制差,脂肪肝风险高,免疫功能弱,恢复速度慢,甚至心理状态也更差。
肌少症和抑郁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很多中年人的“状态不好”其实就是从肌肉下降开始的,只是没人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这些病的共同点是都不来得快,都不会给人强烈预警,但一旦爆发,就是慢性病缠身,生活质量急剧下滑。45岁这个节点,就是一面镜子。
很多人控制饮食、锻炼、吃药,却忽略了这一点。其实,只要从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多样化蔬菜、水溶性纤维、发酵食品,就能恢复一部分肠道平衡。
问题是,大多数人的餐桌结构高度重复,菜式单一,加上加工食品过多,根本养不住有益菌。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运动、同样吃药,有些人恢复快,有些人越治越糟。根本区别在于底层的菌群生态。
那要不要吃益生菌补剂?很多人问这个。其实不建议盲目吃。因为益生菌种类多,不同菌种适配人群不同,滥用反而可能打破肠道平衡。
最好的办法还是从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做微调。少吃精制糖,控制高脂高盐,增加膳食纤维,这些方式没什么商业包装,但它们是实打实有用的底层干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范凯健,赵福涛.炎性衰老、免疫衰老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干预对策[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29(06):11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