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 PSC)作为一类罕见且高度恶性的肺部肿瘤,仅占所有肺癌比例不足1%,却因其显著的侵袭性、早期转移倾向以及对传统放化疗的抵抗性,导致其预后较其他类型肺癌更差,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3-6个月,显著短于其他肺癌。由于其进展迅猛,治疗棘手,被临床医生视为“肺癌之王”。
近年来,呼吸介入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正逐步改写肺肉瘤样癌的治疗格局。呼吸介入治疗以“狭路相逢勇者胜”之势精准消除局部病灶,解除肿瘤阻塞,为免疫治疗争取时间;免疫治疗则如“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塑全身抗肿瘤免疫,两者协同形成强大的空间与时间联合效应。
呼吸介入:狭路相逢的勇者之器
81岁的刘大爷既往身体健康,但3个月前突然出现咳嗽、咯血,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呼吸衰竭,当地医院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后转诊到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CT检查发现右侧主支气管内新生物,阻塞气道,来源于右肺上叶,导致右上肺不张(图1),经过气管镜下切除病变,右主支气管再通。病理结果提示肺肉瘤样癌,临床分期为cT3N3M0,IIIc期。第一次镜下介入治疗后,刘大爷的症状明显缓解。考虑到患者高龄,家属拒绝接受其他治疗方案,选择出院保守观察。
2025年5月22日深夜,距第一次镜下介入治疗仅仅10余天,患者再次出现突发喘憋加重,由120紧急转运至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急诊科。在高流量吸氧80%条件下,患者静息氧饱和度仅能维持在80-85%左右,床旁胸片显示右肺完全不张可能(图2),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入团队评估后,判断肿瘤进展阻塞气道可能性大,决定立即进行急诊手术准备。入手术室时患者血氧饱和度仅有68%,伴有神志淡漠,意识恍惚。全麻后呼吸介入团队马上进行进镜探查,发现10余天前已被大部分切除的肿瘤再次疯长,右主支气管再次被肿物完全阻塞。呼吸介入团队用电圈套器、电刀、冷冻冻切等多种方法,再次迅速打通了气道,术后患者氧饱和度已恢复至97%(见报道【垂医MDT】生命之光,再度点亮)。
呼吸介入技术作为肺癌局部治疗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设备精准性和适应症范围上取得显著突破。尤其对于无法手术或抗拒系统治疗的肺肉瘤样癌患者,呼吸介入手段通过物理方式直接摧毁肿瘤组织,同时激发机体免疫应答,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为高龄、肺功能储备差或合并多系统疾病的肺肉瘤样癌患者提供了宝贵治疗机会。
免疫治疗:从绝望到希望,柳暗花明的新生之路
虽然患者再次转危为安,但肿瘤生长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经过再次沟通,抱着一线希望,患者和家属同意尝试进行全身治疗。在进行分子病理检测后,发现肿瘤组织PD-L1表达TPS 95%,这提示患者对免疫治疗可能高度敏感。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理结果,医生制定了免疫单药治疗的方案。2025年6月9日,患者进行第一次的免疫治疗(信迪利单抗200mg)后顺利出院。
2025年6月29日,计划中的第二周期治疗时间到了,刘大爷如约再次住院。复查胸CT的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不仅肿瘤没有再疯长,而且明显缩小,原本被肿瘤阻塞的右上叶复张了(图3)!此时的刘大爷和家人,信心满满,接受了第二次的免疫治疗,顺利出院。目前,刘大爷正在随访当中,将按计划进行后续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信号,重启机体自身抗肿瘤免疫应答,为肺肉瘤样癌等肺癌带来转机。
总结
随着细化肺癌分子分型、精进呼吸介入技术及迭代免疫治疗药物,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为肺肉瘤样癌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获益。呼吸介入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协同互补实现“1+1>2”的增效作用。《肺癌呼吸介入联合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提出,肿瘤的呼吸介入局部消融治疗引起组织坏死、细胞凋亡等损伤,肿瘤抗原释放,从而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体液免疫、抗肿瘤免疫反应随之增强,在此条件下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进一步增强对肿瘤的杀伤作用。这种联合策略特别适用于传统治疗碰壁的肺癌患者,为控制局部病灶与延缓全身进展提供双重保障,让更多的肺癌患者生存获益。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目前能够开展一系列针对腔内外肿瘤的镜下介入治疗(如肿瘤消融、支架置入、局部注药等),同时开展针对肺部肿瘤的全身治疗,如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能够为肺部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获得最理想的远期疗效。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