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7月22日—24日之间。
此时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天气炎热潮湿,中医认为此时人体阳气最盛,但易受暑湿邪气侵袭。从中医角度谈大暑时节的养生要点:
一、大暑的养生原则
1. 清热解暑,兼顾祛湿
- 暑邪属阳,易耗气伤津,出现口渴、心烦、乏力等症状;湿邪重浊黏滞,易导致头身困重、食欲不振。
- 饮食可多用绿豆、西瓜、荷叶、冬瓜、苦瓜等清热利湿之品,避免辛辣油腻。
2. 顾护脾胃,避免寒凉过度
- 大暑湿热交蒸,脾胃功能较弱,若过食冷饮、冰品,易引发腹泻、腹痛。建议常温饮食,适当加入生姜、紫苏等温中食材。
3. “冬病夏治”黄金期
大暑是“三伏贴”敷贴的重要时段,尤其适合阳虚体质(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痛等)人群,借助自然界阳气驱散体内寒邪。
二、饮食推荐
1. 药膳方
- 荷叶粥:荷叶10克、粳米50克,清热解暑。
- 冬瓜薏米老鸭汤:利水消肿,适合暑湿天。
- 酸梅汤:乌梅、山楂、甘草、冰糖煮制,生津止渴。
2. 当季食材
水果:西瓜(清热,但脾胃虚寒者少食)、杨梅、柠檬。
蔬菜:苦瓜、丝瓜、莲藕、茭白。
三、起居调摄
1. 避免烈日暴晒
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减少外出,外出时戴遮阳帽,备藿香正气水防中暑。
2. 适度运动
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3. 睡眠养阳
晚睡早起(顺应夏季昼夜规律),中午可小憩30分钟以养心气。
四、穴位保健
1.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缓解胸闷、心烦。
2. 足三里(膝盖下3寸):健脾胃、增强免疫力。
3. 曲池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清热解暑。
五、体质不同,调理有别
阴虚体质:易口干、失眠,可饮麦冬玉竹茶。
湿热体质:易长痘、便秘,宜多吃薏米、赤小豆。
气虚体质:易疲劳,可用黄芪泡水代茶饮。
大暑虽热,却是“以热逼寒”的养生关键期。顺应自然,清补结合,方能安然度夏,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若出现严重中暑或不适,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