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令人震惊,韩国年轻人追逐中国梗的热情,简直比我们还疯狂!”在首尔江南区的一家咖啡馆,20岁的大学生金敏雅正戴着耳机,不停地播放着中文的背景音乐,她手机壳上的拉布布玩偶是她花费3万韩元(约156元)从黄牛手中抢购而来。这款中国潮流玩具在韩国的二手平台上价格翻了15倍,7月份的交易总额更是突破了19亿韩元(约988万元),十年前这里的热潮还属于韩流周边商品。
从《哪吒2》影院出现满座到“科目三”舞蹈挑战在网络上大受欢迎,从麻辣烫店铺排起长龙到汉服店的月销售额增长210%,中国文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重塑着韩国年轻人的生活。
关于拉布布的热潮:在弘大的一家二手潮玩店,原售价2.1万韩元(约109元)的拉布布限量版玩具已经炒到31.8万韩元(约1654元),依然抢手。根据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韩国市场的营收增长达475%,贡献了海外收入的35%。为了抢购限量款,首尔的门店一度因粉丝排队至深夜引发安全隐患,被迫暂停了销售。
《哪吒2》的逆袭表现:这部中国动画影片在2月份登陆韩国后,首尔的影院单日排片高达58场,预售票在10分钟内售罄。韩国动画协会不得不承认:“中国的3D水墨技术已经超过了许多本土作品。”更令人意外的是,30-39岁观众的比例达到了42%,促使影院首次设置了动画“成人专场”。
“谁敢想”成为病毒式传播:来源于中国短视频的这句BGM,在韩国的Instagram播放量达到430万次,相关挑战视频更是超过了11万条。韩国MCN机构甚至开设了“中国梗培训班”,教网红如何将“我姓石”改编成韩语的应援曲,而学员的月收入最高达3000万韩元(约15.6万元)。
平台霸权的强势压制:韩国年轻人每天刷TikTok的时间达到2.3小时,远远超过本土综艺的1.2小时。一项高校调查显示,83%的学生能够哼唱至少三首中文BGM,67%的人能说出拉布布的中文原名。在“狗头中文歌”挑战中,河南方言版BGM在韩国的播放量突破千万,评论区充满了“听不懂但上头”的留言。
上海的热潮席卷韩国:在中国实施免签政策后,去上海的韩国游客增长了300%,而“48小时魔都打卡团”的报价120万韩元(约6240元)依然供不应求。年轻人的目的地不再是外滩,而是直奔安福路购买潮玩、在豫园穿汉服、在新天地喝奶茶,而小红书的旅游攻略也成为韩国社交媒体上的大热内容。
汉文化征服街头:弘大的汉元素服装店月销量增长了210%,一位店主透露:“贴上‘中国流行款’标签的衣服,销量是韩服的三倍。”韩国博主@minji身穿马面裙拍写真获得了50万的点赞,激发了“汉服与韩服”之间的讨论,许多高赞评论表示:“文化本就流动,现在轮到中国影响我们。”
韩国亚洲大学教授金兴奎警告道:“老一辈的人仍在争论萨德问题,而年轻人早已用鼠标和钱包投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品在韩国的进口额首次超过韩国对华出口,实现了逆差逆转。从潮玩到影视,从短视频到生活方式,中国文化以“市场驱动草根传播”的新范式,正在重新定义东亚的流行文化格局。
正如弘益大学的金哲民所说:“我们追中国梗,就如同我们的父辈追日本电视剧,而我们追韩剧一样自然而然。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年轻人只追随‘酷’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