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点外卖、下馆子成为许多人的日常选择。与此同时,餐桌上高油高盐的食物也愈发常见。然而,一系列令人痛心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
月初,38岁的旅游网红“旅游人二师兄”因直肠癌离世。他凭借幽默的旅行分享和独特视角,收获大批粉丝。但镜头外,他与直肠癌顽强抗争了两年。无独有偶,今年2月,38岁的抗癌博主陈幸运也因结肠癌晚期遗憾告别世界。2024年29岁的网红“咖啡”,2022年29岁的博主“橙子”,均因直肠癌失去年轻生命。这些沉痛事实表明,大肠癌正逐渐向年轻人逼近,从过去的“老年病”,变成威胁年轻群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年轻人为何成高危群体?
高油高盐饮食会破坏肠道环境,长期食用油炸、腌制食品,易引发肠道炎症,增加癌变风险。网红等职业人群,因工作繁忙依赖外卖,而外卖食物大多油脂超标、盐分过量,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
久坐不动和熬夜,同样是健康的“帮凶”。网红工作常需长时间久坐,肠道蠕动减缓,粪便中的毒素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变长;熬夜则打乱身体免疫监控机制,让肠道内的异常细胞有了可乘之机。
更关键的是,大肠癌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便血、腹痛、腹泻等,常被误当作痔疮或消化不良。29岁的博主“橙子”确诊前出现黏液血便,当时并未联想到大肠癌,两个月后才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实际上,大肠癌初期症状隐匿,很多被当作普通肠胃问题,等明显不适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时机。
哪些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曾查出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人,需定期复查;长期高油盐饮食、久坐不动、肥胖,或患有慢性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长期便秘腹泻)者,也应提高警觉。
早期筛查是对抗大肠癌的关键。肠镜检查是筛查大肠癌的“金标准”,不仅能发现息肉和早期癌灶,还能直接切除病变。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大便潜血检查,每5年做一次肠镜;高危人群(如家族史、息肉史)可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
日常生活如何预防?
养成健康习惯,守护肠道健康,日常要做到“三减”:减油(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不超30克,多采用蒸煮,减少油炸)、减盐(每天食盐不超5克,少吃腌制食品)、减糖(少喝奶茶、少吃甜点);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值得注意的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许多大肠癌由其发展而来。通过肠镜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能有效阻止癌变;术后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新病变,保障肠道健康。大肠癌从息肉发展到癌变,通常需要5-15年,早发现、早干预,以阻断癌症进程。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黄磊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