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景区:一场反腐风暴下的沉思
2025年7月30日,乐山市纪委监委发布的“双开”通报,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平静已久的乐山大佛景区。乐山大佛旅投集团董事长杜华,这位曾执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权的“一把手”,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并移送检察机关。这起案件,不仅震动了乐山,也引发了人们对文旅系统反腐和国企监管的深刻反思。
一、从科员到“一把手”:26年仕途的隐秘轨迹
杜华的仕途,堪称一部“教科书式”的晋升案例,步步为营,精准踩点。1988年,21岁的他从学校毕业,进入犍为县财政局担任科员,开启了官场生涯。此后,他稳步上升,1998年入党并升任县非税中心副主任,开始接触核心资金管理业务;2007年,出任清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首次掌握项目审批权;2011年,晋升犍为县副县长,分管城建和旅游,正式与文旅产业深度绑定;2016年,担任犍为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负责全县重大项目审批;2018年,跨界进入乐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熟悉国企运作;最终,在2020年1月,他坐上了乐山大佛旅游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宝座,成为这艘巨轮的掌舵人。然而,仅仅五年后,2025年2月,他的仕途戛然而止,被纪委监委立案审查。这跌宕起伏的二十六年,如同一部精彩却令人唏嘘的戏剧。
二、文旅项目的“潜规则”:权力寻租的黑色链条
通报显示,杜华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项目承揽、贷款协调等方面谋取利益。这并非文旅圈的个例,而是权力寻租的普遍现象。以湖南某景区改造项目为例,当地负责人选择性执法,对本地关联公司违规投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导致“自己人”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中标。乐山大佛南游客中心项目,预算高达8亿元,工程却进展缓慢,设计变更频繁,引发了当地商户的质疑。
杜华的副手康晓明,早在2024年3月就被查处,比杜华早了11个月。这种“上下联动”式的腐败,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例如云南某文旅集团的“窝案”,涉及12人,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了文旅系统中存在的严重腐败问题,以及权力监管的缺失。
三、制度的“无奈”:形同虚设的监管机制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三重一大”事项必须集体决策。然而,杜华却能够“个人决定重大事项”,这暴露了国企内部监管机制的失效。乐山市国资委2023年出台的《市属国企权责清单》规定,5000万元以上项目必须经董事会审议,且需有纪检监察人员列席。然而,据内部人士透露,一些会议流于形式,决策过程早已被操控。这并非个例,湖北某国企原董事长也曾绕过董事会,个人拍板17个违规项目,涉案金额超过15亿元。
四、文旅反腐的靶向:高风险环节的系统性漏洞
杜华案暴露了文旅项目中的诸多高风险点:项目审批中的“量身定制”;资金使用中的随意挥霍;关联交易中的“靠企吃企”。例如,某景区招标故意设置苛刻条件,排除其他竞争者;陕西某古镇项目,将青石板路改成仿古青砖,单价暴涨;江西某文旅集团负责人,利用职务便利为亲戚公司谋取巨额“策划费”。这些手段,巧妙地规避了法律法规,却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五、全国文旅反腐:风暴仍在继续
杜华案只是全国文旅系统反腐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已有12个省级文旅集团负责人被查处,涉案金额巨大,涉及范围广泛。这表明,文旅系统反腐任重道远,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堵塞漏洞,强化问责。乐山正在推进“124”文旅发展规划,力图将大佛景区打造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然而,只有彻底铲除腐败的毒瘤,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才能让游客安心游览,让乐山大佛景区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中案例均为同类现象的综合提炼,不对应具体个人或事件。政策条款引自公开文件,数据来源为纪检监察机关通报及企业公开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