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岁的周大叔最近总觉得上腹部隐隐作痛,像被带子勒着似的,起初以为是老胃病犯了,自己买了胃药吃,可疼得越来越频繁,还开始黄疸,眼睛和皮肤都发黄。
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发现他的胰腺头部有个巨大肿瘤,已经侵犯了周围血管,还转移到了肝脏,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周大叔想不通:“我平时身体挺好,除了偶尔胃疼没别的毛病,怎么一查就是晚期?”
医生解释,胰腺癌早期症状特别隐蔽,腹痛、消化不良这些表现很容易被当成胃病或肝病。周大叔有长期吸烟史,还爱喝酒,这些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由于发现太晚,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只能通过化疗延长生命。
为什么通常胰腺癌被发现就是晚期?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早期发现困难重重,确诊时多数已属晚期,主要原因在于:
1. 胰腺位置极其隐蔽
胰腺深藏于腹腔深处,紧贴脊柱,前方有胃、肠道等器官遮挡。早期肿瘤体积小,基本不会压迫周围神经或器官引起疼痛,也不会明显影响消化功能。但当患者出现明显黄疸、剧烈腰背痛、严重消瘦或消化障碍时,往往意味着肿瘤已侵犯胆总管、压迫神经或发生转移,此时病程已进入中晚期。
2. 早期症状高度迷惑
即使偶有早期症状,如上腹轻微不适、食欲下降、疲劳感等,也极易与常见的胃炎、消化不良或糖尿病等混淆。患者和医生都很难第一时间联想到胰腺癌,导致诊断延误。
3. 肿瘤侵袭转移极快
胰腺组织血管、淋巴管丰富,癌细胞易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肝脏、肺脏,或经淋巴系统扩散至腹腔淋巴结。研究显示,直径<2 厘米的胰腺癌就可能已发生微转移,而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捕捉这类早期转移灶。
4. 缺乏有效筛查手段
目前尚无像肠镜、宫颈涂片那样高效、普及的胰腺癌早期筛查方法。常规体检中的腹部超声检查,常因肠道气体干扰难以清晰显示胰腺,尤其对体积较小的早期肿瘤检出率不高。血液肿瘤标志物如CA19-9在早期胰腺癌中敏感性较低,且在其他良性疾病(如胆管炎、胰腺炎)中也可能升高,缺乏特异性。
身体出现这5种情况需谨慎
当身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谨惕胰腺癌的可能:
不明原因腹痛:胰腺癌早期可能引发上腹部或脐周隐痛、钝痛,疼痛可能向腰背部放射,夜间或仰卧时加重,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若疼痛持续且逐渐加重,需高度警惕。
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粪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常伴皮肤瘙痒。黄疸多因肿瘤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呈进行性加重且不会自行消退。
体重明显下降:在无刻意减肥情况下,短期内体重下降超过5%甚至10%,需警惕。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增殖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营养不良。
消化不良: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常规治疗无法改善时,需考虑胰腺癌可能。
血糖异常:新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血糖难以控制,可能与胰腺肿瘤影响内分泌功能有关。
这些高危人群更加需要注意
胰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1.家族遗传史者
若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 2 人及以上患胰腺癌,或携带 BRCA1/2、PALB2 等基因突变,患癌风险比常人高 3-10 倍。
2.长期不良生活习惯人群
长期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胰腺细胞,增加癌变几率;长期酗酒会损伤胰腺组织,加速癌变;高脂、高糖、低纤维饮食,也会让患病几率上升。
3.慢性疾病患者
胰腺炎反复发作,尤其是遗传性胰腺炎患者,癌变风险可达普通人的 10-15 倍;2型糖尿病病程超 10 年,胰岛素抵抗持续刺激胰腺,也会提升患病可能。此外,肥胖人群因炎症因子增加,胰腺癌风险也会升高 20%-40%。
如何预防胰腺癌?
尽管无法完全杜绝胰腺癌,通过科学干预可降低发病风险。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及加工食品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控制体重:肥胖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避免过度肥胖。
戒烟限酒:吸烟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胰腺细胞,增加患癌风险,应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胰腺负担,应限制饮酒量或避免饮酒。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与胰腺癌关系密切,及时治疗慢性胰腺炎,控制炎症进展;糖尿病患者要合理饮食、运动,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水平。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吸烟史、慢性胰腺炎病史、糖尿病史等高危因素者,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胰腺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