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种福堂(艾克)中医医院诊室里,中医肿瘤专家孙彩珍院长的脉枕见证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捧着化验指标单浑身发抖,有人玩着手机满不在乎,更有人拿着用药反应和饮食记录的笔记本。这些迥异的面孔背后,正暗合着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三种生存状态。
“不就是个结节嘛”——这种令人心惊的从容,在门诊中并不鲜见。患者奚先生的故事极具代表性:十年咳嗽史未能引起警觉,体检异常结果被随意搁置,直到癌细胞吞噬手术机会才仓促求医。这类患者往往将“心态好”误解为对医学规范的漠视,在治疗阶段依然延续着“凭感觉吃药、复查看心情”的危险习惯。
孙彩珍院长在接诊这类患者时,常要面对双重挑战:既要化解其体内盘踞的癌毒“萌芽”,又要破除“没症状就没事”的认知误区。这类患者表面豁达的背后,也在悄然消耗着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
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被焦虑支配的患者群体。他们隔三岔五就去复查,能准确背诵每个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值范围,却陷入“白细胞降低0.1就彻夜难眠”的强迫状态。这类患者床头常备着三四种监测仪器,复查频率远超医嘱要求,身体任何细微变化都能触发灾难性联想,甚至陷入抑郁、焦虑。
这种过度警觉实质是创伤后应激的变体。就像癌细胞的异常增殖,他们的焦虑情绪也在失控生长。
临床数据显示,这类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相关性抑郁的比例显著升高。孙彩珍在处方时常需酌加疏肝理气、解郁通络、安神药物,但更关键的是耐心劝慰,帮助患者重建对抗癌的自信,正如中医强调的“正气存内”,需要培育对机体自愈力的基本信任。
最令医者欣慰的,是那些将理性贯彻到治疗全程的患者。他们像精明的棋手,既正视癌细胞的凶险,又深谙“带瘤生存”的博弈之道。这类患者通常会自我建立规范的治疗档案,在严格忌口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社交活动,甚至能清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
这类患者的康复故事往往印证着“七分调养”的中医智慧。他们深谙“胃气为后天之本”的要义,在孙彩珍开具的“解郁排毒、软坚散结”方剂基础上,主动调整生活节律。更可贵的是,他们懂得将抗癌斗争转化为生命觉醒的契机——那些放下的执念、修正的作息、重建的人际关系,恰似一剂整体调理的良方。
三类患者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剧本。孙彩珍院长常给癌患说,理想抗癌状态应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这需要医患共同搭建理性认知的桥梁:既破除“绝症论”的恐慌,又拒绝“无所谓”的侥幸;既建立规范治疗的系统思维,又保持对生命韧性的敬畏。当患者学会与癌毒“和平共处”而非你死我活,那些被重新定义的生存质量指标,或许正是现代医学与古老智慧共同追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