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江苏42岁的杨女士因经常咳嗽、喉咙有异物感去医院检查,确诊甲状腺癌。
在医生建议下,陪护的母亲和弟弟也做了检查,结果都确诊为甲状腺癌。
甲状腺个子不大、压力不小,近年来发病率一骑绝尘。在我国,甲状腺癌患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6位,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
甲状腺癌容易“扎堆”
为何这一家三口会同时患癌?曹伯强主任分析,这主要与甲状腺癌的家族聚集性密切相关。家中有人患甲状腺癌千万不能大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由于继承了家族性的基因缺陷,一家人患上同一种癌症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且甲状腺癌存在多个易感基因,所以一家人更易同时患上甲状腺癌。
此外,生活方式相近也是一家人患甲状腺癌的原因。“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常熬夜、饮食不健康、运动量不足、长期吸入二手烟、放射性暴露等,都可能引发甲状腺癌。”曹伯强主任提醒,甲状腺癌更常见于以下几类人。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的人
食用碘过多或者过少的人,这与家庭饮食有关,此类人群脑垂体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肿,进而易导致本病
女性群体,其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
经常接受电离辐射的人,或是童年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接触史的人
过去颈部不作为彩超常规体检的筛查项目,现在普及了,且彩超的精准度和敏感性远优于过去,筛出的病例就多了。不过,也有研究发现,不仅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发病率上升,4厘米以上肉眼可见的病变发病率也上升。
因此,超声的早期发现只是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不良生活方式、肥胖率升高等也是重要诱因。
甲状腺癌给出来的6个信号
以下信号可能是甲状腺癌的预警,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
1
脖子疼痛或咳血
因为甲状腺跟气管和食管相邻,随着肿瘤增长可侵犯气管和食管,从而造成脖子疼痛、喉咙痛和咳血。
2
声音发生改变
声音改变常见于高分化侵袭性甲状腺癌,由于肿瘤侵入甲状腺周围结构,尤其是掌控声带的神经。此神经受到癌症浸润后,易造成声音嘶哑或声音发生改变。
3
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
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压迫气管和食管等颈部结构,从而造成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
4
颈部下有肿块
做体格检查时,突然发现颈部下方有肿块,肿块无痛无痒。以前颈部曾经接受过高剂量辐射,或短时间内肿块变大,还需及早就医排查甲状腺癌。
5
淋巴结肿块
做体格检查时,突然发现颈部下方有肿块,肿块无痛无痒。以前颈部曾经接受过高剂量辐射,或短时间内肿块变大,还需及早就医排查甲状腺癌。
6
顽固腹泻
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会出现慢性腹泻,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每天排便次数也会增多。
当甲状腺癌转移时,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其他系统的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咳嗽、胸痛、腹痛、黄疸、骨痛等。
甲结患者有多少患上甲状腺癌?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最常见的一种病症,通俗来讲就是甲状腺内部出现的团块状改变,这种肿块可以是良性的,包括各种增生和良性肿瘤,也包括恶性的肿块。
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能出现很多个,即所谓多发性结节。甲状腺结节可通过单纯体检或彩超等检查发现。
目前研究表明,在所有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约有8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结节,剩下约15%为恶性结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甲状腺癌。
核心在于保护好免疫系统
甲状腺失控的“罪魁”并非只有甲状腺本身,预防较为困难,核心在于保护好免疫系统
1
避开电离辐射
生活中要尽量避开重金属、电离辐射、农药等环境“毒素”;避免雌激素滥用,警惕含雌激素类化妆品、保健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2
适量摄入碘盐
除有特殊要求外,正常人最好食用加碘盐,且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
3
心理和社会因素
有研究发现,经常感到有压力的人患甲状腺癌的危险性是压力较小者的 2.127 倍;爱生闷气的人患甲状腺癌的危险性是不爱生闷气者的 3.429 倍。
换句话说,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减压,生活不易要学会放过自己。
4
定期检查甲功
不少甲状腺疾病症状没有特异性,患者可能需要辗转多个科室才能确诊,因此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35岁后,尤其女性,最好每5年做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彩超;妊娠女性必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备孕前,推荐女性筛查促甲状腺激素(TSH)等相关指标。
5
甲状腺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
如果本人有甲状腺疾病,那后续得甲状腺癌的概率就会比别人高。很多甲状腺癌发病前可能患有甲亢,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后者指的是,家里人有甲状腺癌,后代中招的概率会比别人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