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平时总是满头花枝,我们肯定说这是个老妖婆。
但是这个村子里的老人都是这样:戴着头花剥牡蛎,戴着头花做环卫,戴着头花去赶海。
这就是泉州的浔埔村。
说实话,来福建之前,我是不知道这里的簪花习俗,到福州看到个别头戴簪花的男女拍照,还大惊小怪。结果到了泉州,这里女游客简直人人头戴簪花,连酒店都或借或送簪花给游客。
这次,我们来到簪花的源头村子——浔埔村来看看,这是个中国传统村落,据说还有用生蚝牡蛎壳贴墙的建筑。
10公里的距离,打车过去并不是很远,一会儿就到。
蟳埔村位于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三面临海,因盛产红蟳,故称蟳埔。
蟳埔村曾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蟳埔女以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而著称,这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子的旅游开发很成熟,开的最多的店就是簪花旅拍,一家挨着一家,比开的饭馆和药店都要多。
顺着一条主街进去,两边那条巷道的旅拍多,就跟着进去——他们一般都能找到好景致。
巷道很窄,房屋上都有什么“衍派”的门匾,还有很多的宗祠,闽南人真是注重祖籍来源。
有阿公修补渔网,这里男子打鱼还是主业。
这样贴着蚌壳的墙壁看着比较新,纯粹是装饰,不是我以为的传统。
这里的老太太真是头上戴着簪花围,即是头发稀疏的也要少戴几枝。
浔埔女真是爱美,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讲究。
幼童时随意在双鬓插花,十五岁由亲人为她们梳“大盘髻”,将头发扎成一个螺旋形盘在脑后,髻周围鲜花团簇,也称为“簪花围”的风俗。生花是时令鲜花,熟花则是塑料、绢花这些人造花卉。日常只戴上2~3串花环,在节日的时候则会戴4~5串不同颜色的花环。
她们的衣服是简朴宽松,被称为“薯榔衫”或者“大据衫”,下身穿着一条宽大的黑色长裤,方便在沙滩上干活时挽起裤腿。
浔埔女是亲力亲为的劳动人,怎么还这么爱美?
查了一些资料说是有宗教影响、婚嫁习俗,都不能令我信服。关键是闽南其他村落并没有这样的习俗,这里是孤例!
我还是有疑问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簪花的习俗带动了这个村子的旅游,甚至带动了泉州的旅拍的方式。
搞活经济,增加收入,这是硬道理。
村里的顺济宫也是供奉着妈祖,每家每户均用船上的香火、造金身敬奉妈祖。顺济宫初建于明,至清顺治年间成现有规模
当然这里也是旅拍的集中地,旁边还有一棵大榕树。
从顺济宫出来我乱走,就发现了很多残破的老房子。
这些老房子有些很是低矮,用牡蛎壳贴就的房子应该不仅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坚固。
有人说蚝壳墙七棱八角凹凸不平,蝥贼翻墙入院必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而且贴上后的墙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而且也美观。
关键是这里盛产牡蛎生蚝,取材方便。
据说墙上有大生蚝壳,是中国海域里没有的,来自遥远的索马里,你能找到吗?
这种用石条建造的石厝,村子里也有不少。
热闹地方的房子还有人租用,偏一些的房子除了破败的,很多好房子也没有居住,估计主人也在外面打拼——商海也是海,他们本身就是渔民。
红砖厝牡蛎墙壁和石厝混合在一起,这里旅拍有了更多的景致。
村边码头上,还有很多停靠的渔船。
这艘“宋代花船”是个道具,不能航行的,是一个拍照的背景,今天天气阴沉,游客不多。
挑着担子去海边劳作的都是老年人,这和我们那里一样:从事体力劳动的活计都是老年人,老年人出海和老年人种地是一样的。
据说浔埔村的年轻人也不簪花了,满大街簪花的都是拍照的游客。
西安城里满大街的唐装旅拍,泉州老城满大街的簪花旅拍,要是没有兴起“旅拍”的行业,估计这个村子的簪花习俗,很快就成为历史了。
不过,风吹日晒浔埔女有这个头戴簪花的习俗,还是很令人感慨的,不知道那个习俗,什么时候就成了网红。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