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细长的银针精准刺入穴位的瞬间,常常让初次体验针灸的人既期待疗效,又暗自担忧:这些反复使用的针具会不会成为疾病传播的载体?事实上,针灸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手段,确实存在理论上的感染风险,但只要规范操作,就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接下来让我们具体了解针灸的感染风险和具体预防措施。
一、针灸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针灸治疗通常通过针刺皮肤作用于经络穴位,而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若针体携带病原体,在针具刺破皮肤时就极有可能引发感染。临床上已证实,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通过血液传播的病原体,若上一患者身上携带上述病毒而患者针灸后针具消毒不彻底,则存在较大的疾病感染和传播风险。2018 年某省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个别基层医疗机构因复用未严格消毒的针具曾出现过乙肝聚集性感染案例。
但需要明确的是,正规操作下的针灸感染概率极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病原体在干燥环境中存活能力有限,且合格的消毒流程能有效杀灭常见致病微生物。且与输液、注射等有创操作相比,针灸的创口微小且浅显,感染风险本就更低,只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就能有效阻断传播链条。
二、医疗机构的核心防控措施
为预防针灸感染,医疗机构需构建全流程的防控体系。在针具选择上,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是目前的首选,其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独立包装且灭菌有效期明确,使用后按医疗废物规范处置,可从源头上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特殊针具如芒针、火针等,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每次使用前需检查灭菌指示卡是否达标,确保灭菌效果。
诊疗环境的管理同样关键。首先,应注重对治疗床的防护,需铺设医用级一次性防渗透床单,每完成一例患者治疗后即刻更换,避免交叉污染;医者在操作前,要用七步洗手法,使用流动水和医用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且清洗时长不少于15秒,干燥后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破损时需立即更换。其次,还要重视治疗区域的消杀工作。每日需使用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照“由内向外、由上至下”的擦拭顺序对治疗床、操作台、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进行细致消毒,确保无死角。同时,配备专业紫外线消毒灯对治疗床进行照射,每日照射灭菌时间不少于30分钟,开启时需确保室内无人,避免紫外线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些基础措施是阻断病毒经环境传播的重要防线。
三、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要点
医者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决定感染防控效果。进针前应选用符合医用标准的75%酒精棉球对施针部位的皮肤做消毒处理,消毒时以针刺穴位为中心,采用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手法,确保擦拭直径不小于5厘米,使消毒范围充分覆盖可能接触针具的皮肤区域。擦拭过程中,力度需适中,既要保证皮肤表面的污垢、微生物被彻底清除,又不能损伤皮肤完整性。擦拭完成后,需耐心等待酒精完全挥发,避免酒精随针具带入皮下引发刺激、红肿等不良反应,待皮肤恢复干燥后方可进行针刺操作。
行针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意识,若针体不慎触碰非消毒区域,应立即更换新针;起针后若有微量出血,需用无菌干棉球按压止血,严禁使用未消毒的手直接接触创口。此外,若医者的手部存在破损,必须佩戴双层手套操作,防止自身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四、患者的自我防护须知
针灸治疗时,不仅医者需要知晓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患者也要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首先,患者应选择具备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针灸,治疗前查看其是否公示消毒流程、针具来源等信息,拒绝在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场所接受治疗。治疗前应主动告知自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患有传染病、过敏史等,以便医者提前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
治疗后要注意保持针孔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接触污水、污物,不揉搓针孔部位,以防外源性感染。若出现针孔红肿、疼痛加剧或发热等异常反应,需及时就医排查。此外,皮肤有破损、感染或处于妊娠期的特殊人群,需经专业医师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适合针灸。
五、特殊针灸疗法的额外防护要求
一些特色针灸疗法因操作特殊,需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火针疗法是将针体烧至通红后快速刺入穴位的针灸方式,该疗法的烧针操作可使针具在高温的作用下将细菌杀灭,本身即具有灭菌效果,但其干预预防措施仍不可忽略,仍需注意针具烧红前的清洁处理,以及对烧针器具的定期消毒。艾灸治疗时艾条燃烧产生的烟雾虽有一定抑菌作用,但需避免艾灰掉落灼伤皮肤引发感染;温针灸时,针尾的艾绒燃烧后需及时清理,防止灰烬污染针体。这些疗法在发挥独特疗效的同时,更需强化无菌操作意识,确保治疗安全。
针灸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医瑰宝,其安全性建立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随着现代消毒技术的发展和防控体系的完善,针灸感染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只要医疗机构严守防控规范,医者秉持严谨态度,患者提高防护意识,就能在享受针灸疗效的同时,彻底消除感染顾虑,让这门古老医术在当代健康事业中继续发挥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