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女子戒毒康复所联合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试点开展“内观心愈系列疗法”。这场为期三天的心理康复项目,通过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三日阶梯式”体验,让参与的戒毒康复人员收获了内心力量,更找到了戒毒路上的内生动力。
第一天的团体活动中,大家以“内观疗法”回溯成长,围绕“别人为我所做的”“我为别人所做的”“我给别人添的麻烦”三个主题,唤醒人内心的感恩与反思。随后的OH卡团辅环节,图卡与文字卡的随机组合让抽象思维有了具象表达。一名自戒人员抽到“酒吧”图卡与“亏欠”文字卡,说道:“她带朋友去酒吧玩,认识了让她们接触到‘毒品’的坏人——她觉得很亏欠,不应该把朋友一起带进不好的圈子。”真诚的分享引发众人共鸣,让大家逐渐打开心扉。
次日,一对一深度治疗中,心理咨询师聚焦“成瘾行为背后的未满足心理需要”,用“缘起论”解析成瘾是过往创伤、环境诱因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而非单纯“意志薄弱”。通过生命线技术回到成瘾初期关键场景,引导大家将“空虚、无助”转化为“理性应对”的力量。一名自戒人员回忆首次接触“毒品”的经历时十分沮丧,咨询师通过内观提问,在她绘画的生命线上圈出关键节点,让她意识到“被真正的朋友接纳,不需要付出代价”。
最后一日的体验中,以国学共学强化“理性决策”意识,在“未来场景预演”中,大家基于内观所得描绘“回归社会后的一天”。有人写下“人生不畏惧,坚持正能量”,有人立志“每天进步一点”,生活的信心被重新点燃。
不同于传统模式,这场疗愈的核心是“由内而外的觉醒”。它不依赖强硬说教,而是通过内观反思、工具表达、文化浸润,让自戒人员从“被动戒断”转向“主动探索”——不仅直面心理创伤、重建自我认知,更在回溯与展望中找到对抗毒品的坚定信念,这种源自内心的力量,正是戒毒康复最可靠的支撑。
“专职心理咨询师+戒毒民警”的双轨模式为活动提供全程保障。民警记录情绪波动,营造安全氛围,为治疗提供参考;咨询师结合民警反馈的日常行为数据,及时调整引导方向,让每一步改变都更扎实。
参与活动的自戒人员说:“这三天像‘重新活了一遍’,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更知道该怎么回去。”未来,这套疗法将持续完善,助力更多人摆脱毒品阴霾,重获有意义的人生。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王虹茜
来源:法治网、贵州省戒毒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