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吃三草,不让病来找。”眼瞅着明天就要立秋了,这节气一转,天气虽然还热,但早晚的风已经悄悄带了点凉意。咱们中老年朋友可得注意了,这时候要是没调理好身子,秋燥、咳嗽、关节疼这些毛病可就容易找上门。今儿个二丫就跟大伙儿唠唠,这“三草”到底是啥,咋吃才能养出好身体!
一、马齿苋——清热解毒的“长寿菜”
马齿苋这野菜,田间地头常见,老一辈都叫它“长寿菜”。《滇南本草》里就夸它“清热毒,散血消肿”,现代营养学也说它富含Omega-3脂肪酸,对心脑血管特别好。立秋后燥热未退,吃点马齿苋,既能解暑气,又能防秋燥上火。
1. 马齿苋的功效
清热利湿:特别适合夏天积了湿热,容易口干、小便发黄的。
护心血管:里面的黏液多糖能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
润肠通便:膳食纤维多,对付秋燥便秘是一把好手。
2. 推荐吃法——马齿苋拌蒜泥
步骤:新鲜马齿苋洗净,开水里焯1分钟(去酸涩),捞出来过凉水挤干。
调味:剁点蒜末,加生抽、香醋、几滴香油,爱吃辣的撒点辣椒面,拌匀就能吃。
关键:焯水时间别长,不然软趴趴的没嚼头!
二、蒲公英——养肝明目的“排毒草”
蒲公英可不是只能吹着玩的,它根叶都能吃,《本草纲目》里说它“解食毒,散滞气”,尤其适合肝火旺、眼睛干涩的。立秋后燥气伤肺,肺又和肝互相影响,这时候吃蒲公英,既能清肺热,又能给肝“降降火”。
1. 蒲公英的好处
清肝明目:对老花眼、眼红眼胀有帮助。
利尿消肿:能缓解秋燥引起的轻微水肿。
抗菌消炎:嗓子疼或者牙龈肿时,嚼两片鲜叶子能缓解。
2. 推荐吃法——蒲公英根茶
做法:挖来的蒲公英根洗净切段,晒干后放锅里小火焙到微微发黄(别焦了)。
冲泡:每次取5克,沸水焖10分钟,喝着有点苦,但回甘清爽。
提醒:脾胃虚寒的可以加两片生姜一起煮,中和寒性。
三、鱼腥草——消炎防感的“天然药”
南方人管它叫折耳根,北方人可能吃不惯那味儿,但《名医别录》里早写了它“主蠷毒,散热结”,现代研究也发现它能抗菌抗病毒。立秋后流感容易冒头,鱼腥草就是防病的“天然消炎药”。
1. 鱼腥草的作用
预防感冒:换季时容易鼻塞流涕的,提前吃点儿能增强抵抗力。
化痰止咳:对痰黄黏稠的热咳特别管用。
调理皮肤:湿疹或者皮肤发痒时,煮水外洗能止痒。
2. 推荐吃法——凉拌鱼腥草叶
处理:嫩鱼腥草叶子洗净,用盐水泡10分钟去土腥味。
调料:红油辣椒、花椒粉、白糖、醋按口味调汁,淋上去抓匀。
窍门:怕腥味的可以先拌好放冰箱冷藏半小时,味道更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