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从“治好病”延伸至“感受温暖”。拥有医疗技术的高度、科研水平的深度、人文关怀的温度,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大河健康报联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策划、开设“医路温暖”专栏,深入一线挖掘河南医疗领域“暖心服务、人文关怀、耐心沟通”的医患故事,展现河南医疗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温度”密码和“硬核”实力,突出医生群体的专业坚守、人文温度与奉献精神,增进公众对医疗行业的理解与支持。
□策划 王丽娜 执行 记者 孙倩文 梁露露 实习生 陈俐颖
“医路温暖”
代表人物:高延征
身份: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
从业感悟:医者治的不只是病,更是被疾病压弯的人生。
8月14日清晨,记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见到了12岁的盈盈。她的背影像一棵被风吹弯的小树,脊柱侧弯的弧度将她的身高“偷走”了一大截。
作为河南省脊柱外科的领军人物,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高延征太清楚脊柱侧弯这种疾病的残酷: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
河南省人民医院供图
母女同患脊柱侧弯 医者仁心点亮希望
盈盈的母亲王女士也是一名长期未治的脊柱侧弯患者。藏在衣衫下三十余年的隐痛在女儿身上重演,让她痛苦万分。
“先天性脊柱侧弯虽仅占病例的10%,但延误治疗,会严重影响心肺功能。”高延征一边劝说王女士尽量接受治疗,一边将盈盈纳入“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计划”的救助对象。“通过医保和公益基金的补偿,基本可实现零费用救治。
脊柱畸形矫形术的难度,堪称脊柱手术的“珠穆朗玛峰”,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脊髓、造成瘫痪。这样的“刀尖起舞”,高延征已坚持了39年,治愈患者超2万人。此外,通过门诊、病房、网络会诊、电话答疑等方式,他诊治过的患者达30余万人。
“帮助更多患者挺起脊梁,重获新生”是高延征矢志不渝的初心。为了让更多疑难病例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救治,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业务、发明改良手术器械,填补了多项省内外技术空白。
“千人计划”升级 科技赋能公益新征程
脊柱侧弯会严重危害青少年脊柱健康。因此,每到暑假,高延征的诊室里总会挤满焦虑的家长。
“我希望门诊多一些患者,将来手术台上就会少一些患者。”高延征说,久坐不运动、沉迷电子产品等,这些都在悄悄摧毁孩子的脊柱。
更令人揪心的是,在偏远地区,由于脊柱侧弯关注度与知晓率普遍偏低,多数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期,等到出现呼吸困难、瘫痪等症状时,往往已回天乏术。为改变这一情况,高延征于2019年发起了“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计划”。
河南省人民医院供图
过去几年中,他带领团队成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走进偏远山区的农村和学校,把脊柱畸形患者和有发病风险的孩子筛查出来,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其中需要手术的患者纳入救助对象。
目前,他们已累计为1200余名贫困患者募捐善款、手术救治,帮助他们挺直脊梁,笑面人生。
“单纯手术救助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我们要从‘救一个’转向‘防一片’,让全社会了解脊柱畸形并积极预防、治疗。”这位“中原脊柱守护者”并未止步,他表示,在第二个“脊梁工程千人救助计划”中,人工智能是破局关键。
为此,他正带领团队牵头研发国内首款脊柱侧弯AI筛查软件。“通过手机拍照或动作捕捉,几十秒就能生成风险评估报告。”
在这个把脊柱比作“生命之柱”的科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关于勇气与重生的故事。正如高延征所说:“医者治的不只是病,更是被疾病压弯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