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
我自己都笑了。
香港,像一个文化符号,也像一种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念念不忘的情怀与回望。
没错,我又来推荐这种复古风的甜美小城了。
而这个地方,很早就想聊一聊。
一是因为去年高圆圆和胡歌的那部口碑极棒的电影《走走停停》,就是在这里取景;
二是因为有人 用一块钱就几乎玩遍了这座城,还意犹未尽,余味悠长;
三是因为被冠以「小香港」的风貌,也同时拥有着厚重的过往与浪漫的灵魂。
没有重庆的魔幻,没有成都的喧嚣,
这里似乎缓行了时代数十年,却极宜居,也巴适得很。
四川,内江。
位于四川盆地东南,沱江从城中穿行而过,2000年的历史依水而顺流至今。
不仅是张大千的故乡,
还因曾经盛产蔗糖,制糖业汹涌,
也被称为——甜城。
△大梯巷 图via小红书博主乔碧萝大人
说起来,西南的小城果真各有各的特色。
自贡有「盐」、宜宾有「酒」,而内江,则是有着自己的浪漫和甜蜜。
博主微雨扑巴黎(以下简称微雨)很喜欢这里的「甜」。
她写到——
「相比于“盐都”的厚重、“酒都”的豪迈,“甜城”的过往像是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丝独特的温情、细腻甚至一点点衰败后的怅然,是它独一无二的标签和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不妨,跟着高圆圆的路,在这座城,走走停停。
「从小香港开始,走走停停」
第一次来内江,成都40分钟高铁即可直达。
再选择摇摇晃晃的公交,一两元钱,就可以像沱江水一样,悠然而过,横穿整座老城。
微雨习惯在那片被叫做「天津街」的老城区下车,钻进弯弯绕绕的老巷子,青石板红砖墙,被磨得发亮。
或者直接用双腿丈量老城,都极为合适。
内江老城不大, 但上上下下的楼梯们不少,街巷交错,被称为小香港的地方,也被称为「小山城」。
这一切,要从市中心的 大梯巷说起。
不仅是《走走停停》的取景地,小香港一说也由此地的蜿蜒风貌,与独特的空间感。
这里是内江最长的梯道,也是内江梯坎文化的标志性地点。
大梯巷拥有巨大的落差,两边的红砖房屋仿佛沿着时代的脉络,顺着阶梯一路扶摇而上。
怪不得导演喜欢,时间都跟着停了下来。
一路行至 三八街, 狭窄巷道纵横,老房错落紧挨,生锈的铁窗、晾晒的衣衫……
不如吃一碗幺姑拌菜,再和老人们闲聊一番。
有香港老街区般的密集与烟火,也带着重庆山城式的爬坡上坎。
一种故事感和电影感,在此缓缓流淌。
△街头 图via小红书博主乔碧萝大人
博主微雨爱从 天津路往深处走,她说这些巷子,大清早去最好。
老理发店的门板刚卸下,师傅那把锃亮的剃刀已经在客人头皮上游走了。
油锅边上永远热闹,面糊裹了豆沙,滑进滚油。
“滋啦——”一声,金黄的泡泡欢腾起来,香气撞得人挪不动脚。
这油炸粑的香气,是能拐弯的,勾着胃,也勾着魂。
下午路过梅山公园街头的茶馆里更是闹猛。
长条凳挤满了人,老头儿们嗓门大,打牌或者闲扯,本地方言跟茶碗的热气一起往上蒸腾,空气里都泛着油润的人声。
副食店的玻璃罐里,彩色糖果反着光,老板娘倚着柜台看街景,眼神懒洋洋的。
这感觉,像是所有生活都摊开来晒着太阳,热乎乎的,有点旧,但筋骨都在,活得挺带劲。
转头沿着河岸的绿道钻进 圣水寺,就像一脚踏进了另一个结界。
一块钱的门票,这也是内江整座城唯一收费的景点。
圣水寺烧香拜佛的人不少,人声嗡嗡,檀香味浓。
但只要往后走,穿过殿宇间的小门,或者往那后山石阶上一蹬,喧嚣就哗啦一下被滤掉了。
后山静得能听见自己呼吸。老树长得张牙舞爪,枝叶遮天蔽日的,望着青苔沿着石佛脚趾往上爬,就觉得烟火在很远的地方飘着。
△微雨觉得圣水寺最有感觉 图via小红书博主微雨扑巴黎
一边是滚油炸出的市声鼎沸,一边是浸透了岁月和佛音的深沉寂静。
这反差,有点愣,有点冲,却又觉得本该如此,像是这座小城,一边忙着过自己的烟火日子,一边在骨子里揣着段不声不响的老故事。
若有闲情,还要去一趟 东林寺。
就在市中心,但极其容易被忽视。
这里有四川省内最大的石刻千手观音,和开凿于唐朝的摩崖石刻。
虽然风化严重,但瑰丽的细节满满,无一不在讲述千年前的风光与惆怅。
而到了傍晚,建议一定要去 沱江边,和梅山公园。
江岸的烟火气、桥梁与江水的相依、人们沿江生活的节奏,赋予了内江灵动温润的气质。
△梅山公园附近的母子 图via小红书博主微雨扑巴黎
在大洲广场看当地人跳舞、散步、发呆,或是于东关老街凭栏远眺。
对岸灯火渐次点亮,货船缓缓驶过。
这份闲适,就是内江老城最动人、也最吸引人的姿态。
「从过去到现在,甜城往事」
不少内江小伙伴最近在社交平台上长吁一口气。
笑着说,咱们家乡这两年到底也是好起来了,被更多人看见了,也被更多人喜欢上了。
△棉纺厂附近 图via小红书博主微雨扑巴黎
而事实上,因其根脉深植于糖业历史,这座被称为「甜城」的川南小城,在岁月长河里,早就有了最为甜蜜的分量。
“甜” 基因,在唐代便已埋下种子,在鼎盛时期,内江糖业滋养了川蜀大地。
从闻名遐迩的“内江蜜饯” ,到被誉为中国的“糖罐罐”;
从抗战大后方的生命支柱,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机械化糖厂——内江糖厂。
之前是糖坊、漏棚星罗棋布, “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 。
后来成为民族危难时的重要物资方,成为我国重量级产糖地。
1957 年,内江日榨蔗能力达 2840 吨,蔗糖产量占全国 50% 以上,“甜城” 之名正式载入《辞海》。
从土法熬制到机械化操作,这座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小城一步步实现了它的甜蜜使命。
沱江水汩汩流动,用300 年的时间,内江书写了 「一根甘蔗撬动一座城」的传奇。
△微雨在高坝拍到的工厂 图via小红书博主微雨扑巴黎
从那个时候开始,内江的工业经济总量长时间位居四川第三位,由此还得了个有趣的名字——“内老三”。
直到现在,虽然昔日糖厂的辉煌已经落幕,但我们还是可以在遗址上找到那个时代的影子。
生活很艰苦,好在,也总是有回甘。
这是由糖而熬出的,内江灵魂。
也不只是糖厂,作为老工业城市,如今安宁的内江,当年亦有繁荣与辉煌。
这些印迹,我们在棉纺厂、机械厂、电厂退休的厂房林立中,可见一斑。
微雨有一次跑到了高坝电厂,「那可跟老城完全是两个样」。
她很惊讶,然后按下了快门。
巨大的厂房,锈迹斑斑的老机器,还有早就停用的铁路线,安安静静地趴在荒草里。
能闻到一股铁锈和机油混在一块儿的味儿,有点呛鼻子,感觉像是拍下了这座城市过去的一段记忆。
只是,时代不同了。
和我们写过的太多工业城市一样,
这座老工业城那些讲不完的故事碎片,
和当时挺轰烈的工业故事,现在都冷了。
「内江儿女的,顶级乡愁」
所以当去年《走走停停》上映后,
很多来内江的游客会说,要不是这部电影,我怎么都不会来内江走走。
要不是真的走走停停,哪里知道这座小城的美好与哀愁。
对于离开故乡,散落在天涯的内江儿女们来说,
他们的顶级乡愁,除了这些老街巷与甜蜜的过往,估计就是无法超越的内江味道了。
因为太好吃,被称为另一座“乐山”。
在内江长大的儿女们,去到异乡吃东西,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甜」的沉淀,与川菜辣的灵魂相交融,内江味道更为鲜爽,也更为层次分明。
「鲜、甜、辣、香」是内江的特色。
钻进老街的巷弄,每一口的停不下来,都是内江儿女们念念不忘的日常烟火。
首屈一指的,必须是 内江牛肉面。
清晨,有了一碗牛肉面的酣畅淋漓,才有了一整天的头脑清醒。
汤头用牛骨熬足12小时,碱水面的劲道与灵魂调料的丰富层次,造就了一碗内江牛肉面的传奇。
其中,民族路的“寡妇面”最为出名,麻辣鲜香。
但在很多内江儿女心里,家楼下的那家才是经典。
油炸粑,也是乡愁里的刚需。
糯米面团裹上豆沙馅,油炸得外酥里糯,甜而不腻。
资中兔子面、羊肉面、炝锅面......各种面,都是顶级。
香得肆意、辣得直爽,嗦一口能点燃舌尖。
还有香酥鸭、风干鸭、花生酥、锅盔、冰粉....几天在内江可以吃得不重样。
若是午后walk,则需要一块 蜜饯的细腻甘润。
中和了辣度的厚重,味觉达到平衡。
傍晚,去享受一碗 威远羊肉汤的温润醇厚。
特别推荐带皮羊肉加羊血,汤白如奶,是马上到来的秋季里的,进补佳品。
甜与辣、鲜与香,就这样在这座小城交融,
构成了内江人的味觉记忆,和绵延不绝日复一日的乡愁。
——
最后,微雨推荐了一条属于甜城的citywalk路线,大家可以收藏:
1. 起点:大千园——看江面开阔,山顶太白楼可远眺三桥,还可参观大千博物馆。
2. 沿江徒步 / 骑行 (南岸)——从大千园下山出发,沿大千路滨江绿道向西林大桥方向走。这段路相对现代整洁,江风吹拂,视野很好。
3. 可坐渡轮过河——体验内江西林古渡特色
4. 北岸老城步行——过河上到大洲广场,天津街区域。这是内江老城核心!钻进去!穿梭在老街巷,寻找老理发店、杂货铺、钟表店、小茶馆,观察最地道的生活方式和保留的建筑痕迹。
5. 终点:——步行至梅山公园。不用爬太高,在半山腰的亭子歇脚,回顾刚刚走过的老街,感受“江城”的层次。
重点推荐:圣水寺——它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承载深厚历史、艺术和自然的地方,是内江人文底蕴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