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病房,17岁的布依族少年小杨正收拾行李,准备重返校园。这个曾因重度抑郁症休学半年的孩子,经过10次认知行为治疗(CBT)和家庭治疗,HAMD量表评分从32分降至8分。同一时间,68岁的退休教师王老师拿着复查单,他的焦虑症伴随睡眠障碍在“药物+正念疗法”的联合干预下,已连续3个月未复发。而就在一个月前,66岁的罗阿姨出院了,被焦虑障碍和睡眠障碍折磨30年的她,经过27天系统治疗,夜间睡眠时长恢复至5小时,伴随的腹痛症状也基本缓解。这三个跨越年龄的康复案例,体现了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卫生团队的专业服务能力。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务科组织精神科与多学科对患者进行讨论,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设有青少年心理门诊、心身门诊、睡眠医学门诊等多个专业分支。2025年3月,成立了心身病房,填补这一块在黔南州的空缺。目前,科室由49名医务人员组成,构建了一个“医生+护士+技师”的复合型人才矩阵,年均服务患者超过2万人次,为无数心灵受伤的人提供了温暖的庇护所。
精神卫生事业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今年以来,我省扎实推动“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在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加强精神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门诊医生为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
为大幅提高区域内精神专科医疗服务能力,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全省规划同频共振。制定常态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精神科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的培养,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模式。近年来,选派骨干医师到四川华西医院、湖南湘雅医院等各大医院开展精神、心理疾病相关专项培训,整体提高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
此外,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还邀请省级专家定期来院开展专题讲座和临床带教,邀请省内专家开展辩证行为疗法,全年累计培训时长超300学时。将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领域同步推进,积极参与省、州级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多学科协作机制,构建起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呼吸内科、疼痛科等多科室协作诊疗模式,加强医护人员的知识更新与实践能力,大幅提升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诊断率和临床诊疗效果。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联合皮肤科开展查房,为精神疾病患者制定诊疗方案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还通过开展全州精神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会议,邀请省内精神心理医学专家分享最新的精神专科研究成果、理念和方法,通过病例讨论、技术演示等形式,带动区域内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