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作为调味品,曾经也风靡一时,家里只要炒菜大家都习惯放一点点,就可以让菜口味鲜美,但如今想要从厨房里找到它的身影都很困难了。
而这一切还要从“味精有害论”流行说起,导致许多人因此谈味精色变。
但吃味精真的有害健康吗?真相是怎么回事?
一、从海带汤里诞生的味精
味精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古时候调味品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鲜味是很珍贵的味道,因为获取成本非常高,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
直到1908年,初代味精被日本人从海带中提取出来,后来由我国科学家吴蕴初发现从谷物中低成本生成谷氨酸的方法,至此味精慢慢成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的美味。
作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其实普遍存在于葡萄、番茄、海带等天然食物中。我国味精原料多以玉米淀粉、大米等谷物为主,其实原料无污染无毒害,生产又符合国际标准,味精也自然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而且,味精的前身谷氨酸还是辅助治疗肝病的药物,患者摄入后可以解除氨毒危害,保护肝脏。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对于味精的长期使用也表示,只要使用量、使用方法正确,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
但好景不长,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将自己在中餐馆用餐后出现的不适症状归罪于味精的食用,使得味精风评被害,至今关于味精有害论都深入人心。
二、做菜放味精,让人脱发还致癌?
网传有实验称,将味精加热到100℃以上,就会析出有毒的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不仅危害健康甚至致癌,引起了不少恐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这个问题世界各国都进行过验证,早在1973年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认定谷氨酸钠为食品添加剂的A(I)类(安全型类);美国食药监局也认为谷氨酸钠符合安全食用标准,1999年,我国也进行过相关毒理试验后,一致认为味精是安全的食品。
至于说谷氨酸钠加热后析出的焦谷氨酸钠,也是无毒无害的,只不过会损失鲜味。
至于味精会导致脱发危机,诱发内分泌性脱发和神经精神性脱发等情况,实际上内分泌性脱发主要受遗传因素和雄性激素影响,神经精神性脱发病因仍不明确,此外营养不良或代谢异常也可能导致脱发。因此吃味精就会脱发没有实际科学依据,不足以为信。
还有说法称吃味精会杀精,但实验表明,通过给大鼠喂食味精,观察其毒性病理变化,结果检查生育相关器官均没有任何功能改变,所以味精杀精也是谣言。
三、味精安全了,那鸡精呢?
很多人觉得味精和鸡精口味差不多,但习惯性认为味精化学加工多,鸡精食用更安全,实际上两者本是同根生,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钠,所以,做菜放鸡精还是放味精没有什么差别。
而且鸡精中含有的多糖、油脂成分、含钠量都更高于味精,不建议多吃,此外鸡精中还会添加呈味核苷酸二钠提鲜,但这种物质被人体摄入后会代谢出尿酸,尤其痛风患者要慎用。
至于日常做菜选鸡精还是选味精好,两者营养价值都不高,从提鲜作用来看,效果也相差不大,因此怎么选完全看个人口味,实在担心调味品健康问题的也可以考虑用天然食物代替,像海带、蘑菇、番茄等食材也含有一定的谷氨酸。
要注意的是无论食用味精还是鸡精,其中钠含量都不低,日常摄入要注意适量。
很多人觉得吃味精多的菜容易口渴,就是因为吃咸了,钠摄入太多,建议成年人每日味精摄入量不宜超过每千克体重30毫克的上限。
四、但是!这3种调味品,或致健康隐患!
1、糖
糖分摄入过多除了引发血糖危机,还会影响消化进程,诱发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此外高糖饮食还会给体内肿瘤细胞增加养分,增加患癌风险,建议日常甜食要控制摄入量,尤其是有白砂糖等精制糖合成的食品更要少吃。
2、鱼露
鱼露常见于沿海地区,这种调味品盐分含量相当高,长期食用可能导致钠摄入量超标,增加高血压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鱼露原料大多是虾类和各种鱼类,属于高嘌呤食物,不建议长期食用,否则可能引起尿酸增多,增加高尿酸血症、痛风风险。
而且鱼露发酵过程还容易滋生黄曲霉等致癌毒素,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3、土榨花生油
土榨花生油的健康风险也不小,这些小作坊生产过程可能存在卫生安全问题,过滤工艺也可能不完善,榨油可能混合一些难以察觉的细菌和毒素残留在里面,像危害性较大的黄曲霉素这些土作坊很难处理到,因此不建议长期吃这种油。
所以别小看调味品安全问题,长期摄入也可能带来很多健康隐患,日常最好注意甄别,尽量选用正规生产的产品,另外食用过程也要注意适量。
参考资料:
[1]《这种调味料会脱发、致癌?你可能被骗了很多年......》.浙江省肿瘤医院.2023-10-16.
[2]《味精吃多了会头秃,会致癌?》 .科学辟谣.2025-07-14.
[3]《炒菜时,用鸡精好还是味精好?真相竟是......》.科普中国.2024-11-2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