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
咽喉不适
谨防病毒作祟
一到秋天,不少人就会遭遇这样的困扰:嗓子干得像冒火,鼻子也堵得难受,偶尔还会咳嗽;有时嗓子又干又痒,一咳起来就停不下来,即便吃了止咳药也不见效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家庭医生报》特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韩淑华主任医师为大家科普,呼吸道感染科学防治的那些事儿。
为何咽喉不适
韩淑华主任医师表示,秋天之所以成为咽喉不适的“高发季”,主要和气候特点、人体生理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让咽喉更容易受到刺激和损伤。
从气候来看,秋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干燥”。进入秋季后,空气中的湿度会大幅下降,尤其是北方地区,秋风会带走空气中大量水分,导致空气变得干燥。而我们的咽喉黏膜比较娇嫩,需要保持一定的湿润度才能正常发挥功能。当空气干燥时,咽喉黏膜表面的水分会快速蒸发,黏膜就会变得干燥、脆弱,进而出现干痒、疼痛的感觉,就像“冒火”一样。
同时,秋季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明显。白天可能还比较暖和,但到了晚上气温会骤降,这种温度的剧烈波动会让人体的免疫系统难以快速适应。特别是对于老人、小孩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来说,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及时应对气温变化带来的刺激,这就给了病毒和细菌可乘之机,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进而导致咽喉不适。
另外,秋季空气中的过敏原也比较多,比如花粉、尘螨、霉菌孢子等。这些过敏原会随着秋风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们吸入这些过敏原后,会刺激咽喉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引发过敏反应,出现咽喉干痒、咳嗽等症状。而且,秋季人们往往会减少开窗通风的次数,室内空气不流通,过敏原和细菌、病毒更容易积聚,进一步增加了咽喉不适的风险。
引发哪些呼吸道感染?
韩淑华主任医师介绍,秋季气候条件特殊,容易滋生和传播多种病毒,从而引发不同类型的呼吸道感染,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家可以通过症状初步判断,但最终确诊还需医生检查。
(一)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是引起秋季呼吸道感染的“主力军”之一,传播能力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物品)。
感染后,患者先出现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后期变黏稠),伴咽喉干痒、疼痛,部分人有轻微咳嗽,多无发热或仅低热(37.5℃-38℃)。病程较短,一般7-10天可自愈,免疫力低者可能引发支气管炎。
(二)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传播途径除飞沫、接触传播外,还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如吃被污染的食物、水)。
感染症状较重,常出现高热(39℃-40℃),持续3-5天,伴咽喉剧烈疼痛(吞咽时加重,部分人咽喉红肿、溃疡),还可能有咳嗽、咳痰、鼻塞、流涕,以及眼睛发红、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1-2周,婴幼儿、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婴幼儿、老人及有基础呼吸道疾病者易感。
婴幼儿感染后症状重,会出现高热、咳嗽、喘息、呼吸急促,严重时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需住院治疗;成年人和大龄儿童症状较轻,类似普通感冒(鼻塞、流涕、咽喉干痒、咳嗽),1-2周可愈,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者可能加重基础病。
此外,秋季还可能出现流感病毒感染(伴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副流感病毒感染(易引发喉炎,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
(四)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人员密集场所传播风险较高。感染后,患者典型症状为刺激性干咳,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少量黏痰,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也可能出现咽痛、乏力、头痛等不适。
治疗与自我护理
韩淑华主任医师强调,呼吸道感染需结合感染类型和症状轻重科学治疗,同时做好自我护理,才能促进康复。
(一)科学治疗
先明确感染类型:症状轻(轻微咽喉干痒、鼻塞流涕,无发热或低热),多为鼻病毒感染,无需抗病毒药,靠休息、补水缓解;若高热不退、咽喉剧痛、咳嗽加重或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病毒检测明确类型后,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症状较重时,医生可能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用);咳嗽影响生活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止咳药(有痰咳嗽避免滥用,以防痰液滞留加重病情);伴细菌感染(如黄脓痰、白细胞升高)时,需用抗生素。
(二)自我护理
保证休息:每天睡7-8小时,避免熬夜、劳累,让身体集中免疫力对抗病毒。
多喝温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保持咽喉黏膜湿润,促进毒素排出,不喝含糖饮料、咖啡、浓茶。
调整饮食: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如梨、苹果、菠菜)补充维生素,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保持咽喉湿润: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调至50%-60%,或每天用淡盐水漱口3-4次,清洁咽喉、减轻炎症。
避免刺激:不吸烟、不饮酒,少大声说话、长时间说话,让咽喉休息。
如何科学预防
韩淑华主任医师结合秋季呼吸道感染特点,给出以下四点预防建议,帮助降低感染风险。
(一)做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咳嗽打喷嚏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0 秒以上,无洗手条件时用含酒精免洗手消毒剂;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弃,不随意摸口鼻、眼睛。
(二)改善室内环境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选上午10 点或下午3点,避开雾霾、风沙天);室内温度保持22℃-24℃,湿度50%-60%,用加湿器时定期清洗;定期打扫卫生,减少灰尘、过敏原。
(三)增强自身免疫力
规律作息,不熬夜;饮食均衡,多吃蛋、奶、瘦肉、豆制品及新鲜蔬果,少吃辛辣、高糖高盐食物;适当户外锻炼(如散步、慢跑),避免过度运动,运动后及时补水。
(四)减少暴露风险
高发期尽量不去商场、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必须去时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正确佩戴,覆盖口、鼻、下巴);与有咳嗽、打喷嚏症状者保持距离,家人患病后及时隔离,做好室内通风消毒。
韩淑华主任医师提醒,秋季呼吸道感染虽常见,但只要掌握防治知识,做好防护和护理,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出现症状后别自行用药,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 / 程守勤
编排 / 王倩
校对 / 刘敏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 出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