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宣部牵头实施的“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阶段性重要成果之一《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于2025年正式出版。9月4日新书首发暨座谈会在旅顺博物馆举行。
此次活动由旅顺博物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众多敦煌学界著名专家及文博界、图书馆界、包括辽宁本地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这部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发布。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教授致辞 。
旅顺博物馆王振芬馆长介绍本书编纂情况。
上海古籍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吕健先生介绍本书出版情况 。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大连市文联一级巡视员荣梅、王振芬馆长、荣新江教授、吕健社长一同为《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揭幕。
旅顺博物馆王振芬馆长向大连图书馆辛欣馆长赠送图书。
专家学者发言
《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
《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分上、下两册,以全彩高清图版的形式,系统地刊出馆藏的14件敦煌文献,不仅详尽介绍了文献的来源和流传经过,还附以叙录,对每件文献的定名、时代、基本内容等情况进行准确的描述。虽然数量不多,但品相大多较为完整,装帧形式多样,且传承有序,均为唐、五代时期的手写纸本汉文文献。其中10件属于上世纪初流失日本、且在1916年整体回流唯一一宗,3件为罗振玉旧藏。其中《妙法莲华经》经卷,是在原首残尾存的《观世音经》经卷的基础上,补写了缺失的部分,首题“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并用补纸粘接起来。经卷背面揭取下了8件修补经卷的残片补纸。这卷经卷是当时敦煌三界寺道真和尚修补佛典的证据之一,对于研究敦煌文献的来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据考证,后唐长兴五年(934),敦煌三界寺道真和尚因寺内藏经残缺不全,遂寻访收集古旧经卷,修补头尾,以补充寺内藏经。《因缘心论释开决记》卷,还抄写了《肇论》、《量处轻重仪》、《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等,将佛教论著、律仪等抄于一卷经卷中,在敦煌文献中很少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坛经》是禅宗重要的典籍。旅博本《坛经》首尾完整,抄写较规整,有朱笔划的间隔符号和断句标点,在现存五个敦煌《坛经》写本中是仅见的,且有明确纪年,故此研究价值较高。除了常见的经轴装外,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装帧形式还有经折装(《大宝积经》卷一一七、一一八)、缝缋装(《坛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图书的装帧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罗振玉旧藏部分均是将原本的卷轴改为册页装,也反映出早期人们对敦煌文献的认知。
众所周知,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是20世纪初流散海外后又回流的最大一批文物,意义非凡,价值重大。罗振玉是中国敦煌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毕生致力于对敦煌遗书的搜集、保存、整理和研究。他生命中的最后12年曾生活于旅顺,他去世后其收藏品大部分流散,包括其收藏的数十种敦煌文献。旅顺博物馆因此得以成为罗振玉旧藏品的主要收藏单位。也正因为这样的历史契机,旅顺博物馆成为中国最早的敦煌文献收藏、整理机构之一。
旅顺博物馆对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先是对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开展了专项的整理与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至2006年,旅顺博物馆与日本龙谷大学合作,共同开展分别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日本文部科学省批准立项的“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残片整理和研究”课题项目。其整理成果《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选粹》于2006年由日本法藏馆出版。
2009年“重新发现”被认为已佚失已久的旅博本《坛经》后,就立即着手对其进行整理研究,整理成果《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旅博本《坛经》的“失而复得”及其刊布出版对于敦煌学研究影响深远。
2015至2020年,旅顺博物馆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开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通过长达5年,40余位学者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对馆藏26000多片新疆(以吐鲁番为主)文书的全面整理与研究,整理与研究成果《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35册)由中华书局于2020年出版,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也相继问世,以“大谷文书”向“旅博文书”定名的改变,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走出近代“学术伤心史”的标志性事件。
正是凭借着对馆藏吐鲁番文献和旅博本《坛经》等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出版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旅顺博物馆于2024年1月正式开展了对馆藏敦煌文献的保护整理出版工作。为了高质量完成出版,编纂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旅顺博物馆王振芬馆长亲自主持,率领团队在文献修复、定名、研究、数字化扫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运用现代古籍整理规范,采用电子数据库检索方式对文献内容重新进行了检索,在对每一件文献都做了反复的审视与考证后,确定了文献名称。对部分敦煌文献,使用了更为先进的超高精书画成像系统进行高清扫描、采集并存储了图像。每件文献都要分段扫描数十张乃至上百张高清照片,特别是对其中的5件长达8米以上的卷轴装文献,扫描拍摄时争取做到不漏拍每一部分。为了避免色差问题,将样刊反复对照文献原件进行校色,尽可能地让刊印出来的照片接近真实文献,以展现出文献的更多信息。正是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的基础上,得以将这部著作完整地呈现出来。
《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标志着国内散藏敦煌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又一新成果,推进了敦煌文献全面整理与刊布的进程。在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推动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等首批成果为敦煌文献的出版建立了新的出版标准与规范。《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在此基础上,结合最终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将馆藏文献首次完整刊布,标志着这批文献全面整理的完成,对推进敦煌文献全面整理和刊布意义特殊。同时,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更加全面地认识敦煌文献的整体面貌,推动新时代敦煌学研究迈向新的台阶。
《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与同时出版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推进了辽宁地区敦煌文献收集保管、整理研究的进程。由于历史原因,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流散了许多罗振玉等人旧藏的敦煌文献,但并未有过系统地梳理,通过此次整理出版,不但填补了这一空白,还为其他单位在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作出了示范,共同促进敦煌文化传承和传播,推动辽宁地区敦煌学研究的发展。
以《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等为代表的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是新时代敦煌学转型发展的基础,敦煌文献研究完成了从文献文本到内容和形态结合一体的研究的转变。全彩高清图版刊布的形式,不仅清晰地呈现了文献内容,还对文献中的朱笔、墨色、印章、纸张底色等进行色彩还原,通过加入比例尺、色卡和三角标记符号等对文献进行细节还原,努力为研究者营造一个仿佛直面原卷的、“沉浸式”的阅读与研究环境。
《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是继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之后的又一馆藏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切实贯彻落实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长期以来,旅顺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研究好、阐释好、利用好文物资源,随着馆藏吐鲁番文献、敦煌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不但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珍贵文物,还以这些成果为基础,策划并制作了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专题展览《生生不息——写本上的千年文脉》,真正做到了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推进了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向社会,更好地在人们心目中播下文化种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与方案。
(来源:旅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