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保洁员将垃圾扔进原始森林,游客劝阻无效,还是个惯犯,景区回应来了!
我们花钱去看的绿水青山,正在被我们花钱雇的人,亲手掩埋。
这句话听起来很绕,但它就这么真实地发生了。
地点是西岭雪山,那个被杜甫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意之地。
阳光正好,空气清新,游客们沉浸在原始森林的静谧之中。
突然,不和谐的一幕出现了。
一个身穿保洁服的师傅,拎着几大袋垃圾,走到了悬崖边。
她没有丝毫犹豫,手臂一扬,那些混杂着塑料瓶、包装袋的“人类文明”,就这么被干脆利落地,扔进了森林深处。
那里,是无人踏足的原始森林。
有游客看到了,觉得不对劲,赶紧上前劝阻。
“师傅,你把垃圾丢到山下面,不对哦。”
声音不大,但充满了恳切。
可那位保洁师傅,连头都没回一下。
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自己的动作,一袋,又一袋。
仿佛扔掉的不是垃圾,而是与他无关的废纸。
仿佛游客的劝阻,只是山谷里一阵无足轻重的风。
整个过程,被手机清清楚楚地记录了下来。
视频发到网上,炸了。
人们不敢相信,那个负责把山变干净的人,恰恰是那个把山弄脏的人。
这是怎样一种魔幻的讽刺。
景区很快回应:正在调查。
外包公司也迅速表态:绝不姑息。
这些标准化的流程,我们已经看得太多。
可大家心里都憋着一个问题:
这究竟是一个人的恶,还是一条管理链条的烂?
就在前几天,2025年9月7日,青岛唐岛湾。
碧海蓝天,金沙软滩,一切都岁月静好。
一名环卫工,拿着一把大扫帚,在岸边清理。
他把各种垃圾扫成一堆。
接下来的动作,和西岭雪山那位师傅如出一辙。
只见他挥动扫帚,直接把那堆垃圾,全部扫进了大海。
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显然,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了。
视频同样被曝光,处理结果也很快出炉。
涉事员工被开除,扣半个月工资。
其所属的养护单位,被罚款1000元,并收到警告。
一千块。
用一千块的代价,去“警告”一个向大海倾倒垃圾的行为。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只能引用一位网友的评论了:
“罚酒三杯,下次还敢。”
另一位网友说得更狠:
“开除一个有什么用?根子烂了,换片叶子就能活?”
从高山到大海,我们引以为傲的壮丽河山,正在被一些最意想不到的人,用最粗暴的方式亵渎着。
我们以为他们在守护风景。
殊不知,在看不见的角落,他们才是风景最大的破坏者。
山被污染,海被糟蹋,下一个,又会轮到哪里?
总有一种声音会说:
“保洁员工资那么低,工作那么累,每天要背那么多垃圾下山,图个方便,可以理解。”
我完全无法理解。
辛苦,从来不是作恶的通行证。
贫穷,也从来不是堕落的遮羞布。
你的工作职责,就是维护这片环境的洁净。
你可以抱怨薪水低,可以要求涨待遇,甚至可以辞职不干。
但你唯独不能做的,就是一边拿着这份薪水,一边亲手毁掉你本该守护的东西。
这突破的不是工作流程,是职业道德的底线,更是做人的基本良知。
说到底,这真的只是一个保洁员的“个人素质”问题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让我们看看这些事件背后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外包。
西岭雪山的保洁服务,外包给了成都和美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青岛唐岛湾的养护单位,同样是第三方公司。
“外包”这个词,在商业世界里,通常意味着降本增效。
景区把清洁工作甩给外包公司,省心省力,还能压低成本。
外包公司为了中标,往往会报一个极低的价格,然后再把成本压力,层层传递到最底层的员工身上。
于是,一个怪圈形成了。
景区只看表面干不干净,不看垃圾去了哪里。
外包公司只看能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完成合同,不看员工用了什么手段。
而那位保潔員,他感觉不到任何归属感和荣誉感。
这座山,这片海,与他无关。
他只是一个拿钱干活的打工仔。
他的KPI,可能就是让“游客看得见的地方”没有垃圾。
至于那些看不见的地方?谁在乎。
当一份工作只剩下KPI,而没有了使命感,那么破坏就成了最省力的KPI。
他扔下去的,不仅仅是垃圾。
更是一个被异化的劳动者,对这个体系无声的报复和嘲讽。
作家刘慈欣在书里写过一个观点: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我们总觉得,大自然壮丽而坚韧,能包容一切。
我们总以为,随手扔一点垃圾,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种源于人类骨子里的傲慢,正在让我们付出代价。
那些被扔进原始森林的垃圾,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降解。
那些被扫入大海的塑料,最终会变成微粒,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环境破坏的链条上,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
那个保洁员固然可恨,但那个只追求利润、漠视监管、制造出这种“可恨”环境的体系,难道不更值得我们警惕吗?
别再让“正在调查”成为最终的答案。
也别让一千块的罚款,变成一个笑话。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透明的监管,是能让责任落实到位的机制。
更是对自然最基本的,发自内心的敬畏。
别等到最后一片净土,也成了KPI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