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大脑和肠胃之间有个神奇的“热线电话”?养好肠道菌群=给大脑充电?关于大脑以及人们如何保持快乐的科学,我们请来专家,简单清晰明了地给出回答。
每年9月是“中国脑健康月”,2025年9月16日是第19个“中国脑健康日”。羊城晚报携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推出“脑科学Talk”系列科普视频。让专家告诉你,与脑相关的人体健康科学知识。有趣且实用的脑科学,开讲!
肠道是人体内隐藏的“情绪感应器”,情绪和肠道的健康之间,有一种“神秘力量”在互相影响。
“50%以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长期情绪波动的人,更容易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而压力诱导的'情绪性进食',会增加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锐清介绍,“所以,我们要积极为肠胃建立一道‘情绪防火墙’。”
具体可以怎么做?李锐清给出简单3招:
首先,要加强肠道微生态维护,可以增加全谷物、蔬菜等膳食纤维,以及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的摄入,促进益生菌增殖。补充益生菌就像给肠道招了“新员工”,能提升快乐激素产量。同时要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对菌群的破坏。
其次,管理情绪非常重要,所以要做好压力管理。压力不仅是一种心理体验,更是通过脑肠轴对生理系统的系统性冲击。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例如瑜伽、冥想等可调节自主神经平衡,降低皮质醇水平。而心理干预,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缓解功能性胃肠病症状。
第三,当出现持续的胃痛、反酸或排便异常,要及时就医,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器质性疾病。由专业医生结合胃肠镜检查和心理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科学调节情绪、优化生活方式,实现“肠脑共治”。
文 | 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傅文臻
图、视频 | 廖俊杰 谢丽婷 赵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