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昼短夜长渐成常态,凉意也越来越明显。空气中的水分被秋风刮干,中医称为 “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鼻咽喉干痒、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不适。俗话说 “秋分一碗汤,不用医生帮”,这时喝些温润的汤品,既能防秋燥、润肺气,又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好基础。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三道适合秋分后的养生汤。
一、山药胡萝卜羊排汤:温补御寒的秋日佳品
羊肉是秋冬季理想的温补食材,它能御风寒、补身体,对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体虚怕冷等有补益效果。搭配山药和胡萝卜,不仅味道鲜美,更能平衡营养。
1. 准备材料:羊排300克、胡萝卜100克、山药100克、生姜、料酒、盐适量。
2. 焯水处理:羊肉切块后冷水下锅焯水,洗去浮油。
3. 炖煮:将羊肉和生姜放入锅中,加料酒和适量清水,炖煮约1小时。
4. 加蔬菜、调味:加入切块的胡萝卜和山药,继续炖煮至软烂。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这道汤品中,山药有“神仙之食”的美誉,有健脾养胃,润肺降燥的功效;胡萝卜则健脾消食、补肝明目。两者均性味甘平,与羊肉同煮,可平衡羊肉的温热,防止上火。此汤适合秋分后四肢不温、体虚怕冷的人群。
二、猪肚炖鸡汤:祛寒和胃的养生汤
随着秋意渐深,气温下降,气血运行不畅的人不仅会手脚冰凉,胃也容易受寒导致胃痛。猪肚炖鸡汤是传统的暖胃祛寒佳品,尤其适合脾胃虚寒者。
1. 准备材料:猪肚1个、土鸡半只、胡椒根40克、鲜淮山250克、枸杞、龙眼肉适量。
2. 清洗处理:猪肚用粗盐和醋反复搓洗去除黏液,鸡肉切块,两者均焯水备用。
3. 煲煮:将猪肚、鸡肉、胡椒根、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小火煲1小时。
4. 加配料、调味:加入鲜淮山继续煲半小时,捞出猪肚切块后放回锅中。加入枸杞、龙眼肉再煲1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中医认为猪肚有 “以形补形”之功,能补虚损、健脾胃。鸡肉则能温中健脾、益气养血。胡椒根、枸杞等配料可温经通络、祛寒除痹。这道汤对秋季常见的胃脘冷痛、食欲不振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泥鳅煎蛋豆腐汤:平价“水中人参”的滋补力
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脂肪含量较低,具有滋阴祛湿、补血的功效。搭配豆腐和鸡蛋,汤色奶白,味道鲜美。
1. 准备材料:泥鳅200克、嫩豆腐1块、鸡蛋1个、姜片、胡椒粉、盐适量。
2. 处理泥鳅:泥鳅去内脏洗净,煎至两面微黄。
3. 煎鸡蛋:鸡蛋煎至金黄备用。
4. 煮汤:锅中放水烧开,加入泥鳅、姜片和煎蛋,大火煮至汤色奶白。
5. 加豆腐、调味:加入切块的豆腐,煮10分钟。加盐和胡椒粉调味,撒上葱花即可。
泥鳅属于高铁食物,食用后可促进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有补血的功效。豆腐富含植物蛋白和钙质,与泥鳅相辅相成。此汤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营养不良、需要补充钙质的人群食用。
秋分时节,自然界阴阳平衡,人体也应顺应天时,通过饮食调整达到内外和谐。正如《春秋繁露》所言:“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道温暖的汤品,不仅能滋润身体,更能温暖心灵。“秋汤灌脏,洗涤肝肠”,这句老话道尽了秋分喝汤的养生智慧。今晚就为家人煲一锅温暖的汤吧,让这个秋天不再干燥寒冷!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