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华谊兄弟寄予厚望的实景娱乐战略,在经历十年沉浮后,最终以核心资产易主、业务营收归零的结局收场。9月21日,海合安文旅宣布完成对原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全资收购,项目更名为“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
今年以来,海昌海洋公园、大连圣亚等数个知名主题乐园项目已先后易主,本土与海外资本的文旅“扫货潮”正在悄然形成。
从传统影视到跨界文旅,华谊兄弟的实景娱乐业务历经十余年发展,如今却步入了低谷。
2011年,时任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正式启动实景娱乐战略,将其定位为仅次于影视娱乐的第二大核心业务。按照规划,华谊兄弟将通过自身丰富的电影IP资源,打造沉浸式主题娱乐体验。
战略启动后,华谊兄弟迅速在全国密集落子。签约多个项目并相继开工,包括苏州、长沙、南京、郑州、武汉、秦皇岛等城市。据公司2015年半年报预告,截至2015年半年度,华谊兄弟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共实现签约项目13个,未来将通过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计划落地20座城市,扩张速度令行业瞩目。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
其中,2015年,总投资35亿元的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正式开工,涵盖《非诚勿扰》《集结号》等7大电影IP主题区。开业前夕,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苏州)总经理刘育政曾预计,年客流量可达300万人次。
同步推进的济南项目更是“雄心勃勃”。2017年,华谊兄弟宣布在打造“国内最大电影城”,计划投资从最初的50亿元一路追加至75亿元。时任华谊兄弟副董事长王忠磊在开工仪式上表示,该项目将是公司打造大娱乐全产业链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2018年7月开业的苏州电影世界,在运营后却连续三年出现亏损,2018至2020年,运营主体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8亿元。据华谊兄弟2025年半年报,其对该项目的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合计1869.81万元已全额计提坏账。今年9月,海合安文旅宣布全资收购该项目,更名“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
济南项目的处境更为艰难。仅建成85亩“老济南街”后,项目便因运营状况不佳于2022年闭园。2023年,华谊兄弟(济南)电影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决议解散,原规划用地转而开发鲁澳大健康科技园。此外,曾被誉为中国文旅产业现象级标杆的冯小刚电影公社,如今也面临游客寥寥的境况。
华谊兄弟(济南)电影小镇 图源:齐鲁晚报
经营现实迫使华谊兄弟战略收缩。财务数据显示,华谊兄弟实景娱乐业务在2019年出现首次亏损,毛利率从高峰期的98%跌至28.59%。2021年,华谊兄弟转让实景娱乐公司15%股权,丧失控制权并退出合并报表。
2025年上半年,华谊兄弟实景娱乐业务营收已归零,在最新财报的未来业务规划中,已不见文旅板块。与此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11年的30.68%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6.64%,连续7年净利润为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华谊兄弟实景娱乐的结局,本质是产品逻辑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脱节。
华谊兄弟旗下IP以《非诚勿扰》《集结号》《狄仁杰》等成人向内容为主,与主题公园以家庭亲子为核心客群的需求存在天然错位。苏州项目开业后,虽还原电影场景,但互动体验薄弱,未能形成持续吸引力。有行业研究指出,影视IP转化需强化参与感与迭代能力,而非简单场景复制。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部分节目单
在大众点评平台,2.8万条评论中,有近3500条中差评,主要围绕乐园存在内容单一、设施陈旧、服务滞后等问题,认为产品品质与定价不匹配。有游客认为,乐园成人票价为228元,约为迪士尼乐园票价的一半,但体验感差距明显。“园区实际规模偏小,内容过度集中在‘奶龙’IP,缺乏多元体验。”其表示,园内游乐项目较为陈旧,且流程简短,与大型主题乐园的定位不符。
服务响应效率也引发游客不满,在差评中,多个游客反馈“工作人员态度差”“下大雨时停车场抬杆出现故障,15分钟无人处理”等情况。
此外,作为内容起家的公司,华谊兄弟缺乏主题公园运营经验和专业团队,导致项目开业后客流不及预期。例如济南项目仅运营两年便闭园,反映出前期规划与后期运营脱节。
业内分析进一步指出,苏州、济南等项目采用重资产模式,总投资超百亿元,而文旅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与地产收缩后的现金流形成矛盾。加之华谊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前期规划与后期管理严重脱节,济南项目运营两年即闭园便是例证。
于此同时,项目位于主题公园密集的长三角地区,面临激烈竞争。《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报告》显示,2023年长三角主题公园接待游客4737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1/3。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副院长任国才指出,当前主题乐园行业正经历“千园大战”后的分化期,市场分化与同质化现象并存:国际巨头凭IP矩阵占据高端市场,华强方特等本土品牌以科技赋能争夺中端客群,而大量中小型主题公园则陷入“设备雷同、IP缺失、盈利困难”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华谊兄弟的退出,华谊兄弟的退出为资本提供了入场契机。此次接手苏州项目的海合安文旅,背后是韩国资本巨头安博凯基金,其已投资并运营管理青岛、成都、天津、武汉、苏州五地文旅项目。
图源:海合安文旅官网
海合安的动作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国内部分文旅资产估值走低,催生了资本“扫货潮”。
6月,祥源控股以22.95亿港元控股海昌海洋公园;7月,同程旅行子公司耗资9.56亿元入主大连圣亚;在住宿领域,据迈点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酒店市场拍卖价格在千万元以上的酒店项目共有259个,其中,山西富豪张跃龙重金连续“扫货”奢华酒店更是引发业内关注。
图源:迈点研究院
在2024年4月的一场行业会议中,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当前旅游经济已经走过了本轮非常规的急剧衰退、深度萧条和快速复苏阶段,正在迎来新一轮繁荣发展阶段,资源、资本、技术和人才再次向旅游业积聚。
戴斌预判,会发生越来越多足以影响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和竞争格局的并购重组。他表示,相对于传统产业的并购、重组和价格战,注重研发投入和需求引领的旅游市场主体令人尊重,更能代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撰文 | 晓慧